正文 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特征(1 / 2)

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特征

新聞觀察

作者:來向武

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具有明顯的過程性和係統性。對危機傳播的整個過程、係統進行綜合性的考察,以深刻地探究其間的變動特征,可以使危機傳播係統的各部分相互協調、平衡順利地運行。

危機的發生,是對既有規範和秩序的破壞,也總在不同程度上導致信息傳播係統的紊亂,使信息傳播產生障礙,形成係統內外的各種隔閡,意義在傳播中發生變動,最終使整個危機傳播過程“失衡”。

而在各種新媒體傳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技術的強力支持,使個體在危機信息傳播中實現了高度介入,極大地改變了傳播係統的障礙和隔閡,減少了不同社會階層、群體之間的信息傳播“失衡”,但也使意義變動具有了新的特點,成為當前危機傳播研究中的重要問題。

危機傳播係統的變異

正常情況下, 社會各種傳播係統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同時,社會信息係統“是一個存在著眾多可變因素的係統,參與係統活動的個體或群體是伴隨著豐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動的主體。這個特點決定了社會信息係統比一般物理或生物信息係統更複雜,更具有不確定性,也更容易產生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①這些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會帶來傳播係統中個體及群體成員在認知、決斷、反應以及行動等方麵的混亂。

對危機傳播係統而言,其在傳播的實現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變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傳播障礙、傳播不平衡等問題表現在以下諸方麵:

首先,危機的出現,是某一局部範圍或節點上出現了非正常的劇烈社會變動,進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吸引了眾多的關注。受眾的關注和媒體的聚焦,將危機所發生的區域或節點放大,這對整個社會的信息傳播係統而言,就是在其內部產生出了不和諧的“信息源”。以這些信息源為起點,會進而自動整合產生適合自身的傳播係統,從而對原有的信息傳播係統形成某種衝擊和幹擾,導致信息傳播的失衡。

其次,如果危機應對者不能迅速使危機信息的傳播與整個社會的傳播係統相適應,這些不和諧的信息源可能進一步帶來信息傳播主體的錯位。這種錯位,極易導致這樣的後果: 一是信息內容失真,流言、謠言四處傳播,處於主流地位的大眾傳播係統與民間的人際傳播、群體傳播係統發出的信息相衝突;二是各種不同意見廣泛流傳,並借助各自傳播係統的能力,形成權利主張,增加危機處理的難度;三是既有權力組織的責任感、權威性和可信度,受到公眾質疑。

第三,從受眾層麵看,不同的社會階層、群體之間也常常出現信息傳播“失衡”的現象。社會階層、群體之間的信息傳播失衡,也很容易導致危機的進一步加深或者產生新的危機。

第四,與危機傳播係統相對應,在危機傳播的不同階段,在係統間流動的信息強度和信息量會產生不同變化。與正常的傳播規律產生差異,從而影響到“擬態環境”的建構,影響到危機的利益相關者和普通公眾的心理和認知。

第五,危機傳播的傳播係統,是對正常的傳播係統的一種衝擊和重構。除了受到其內部機製的製約之外,還受到外部環境和條件的廣泛影響。危機傳播係統變動的劇烈程度,實際上受製於傳播製度的宏觀性製約。所以,要使危機傳播係統能夠與既有的社會整體的傳播係統更好地相適應,最有效的辦法,是從傳播製度方麵進行安排調整。

在新媒體環境下,作為危機傳播的主體, 政府、媒介組織、危機組織以及社會公眾都積極、主動、迅速地承擔起傳播危機信息的責任, 並展開良性、有效的互動,從而使危機傳播係統能體現和保持一種動態的、健康的運行方式,是有效解決危機傳播係統中信息傳播失衡的根本方式。

危機傳播的過程與信息流動

在對危機傳播過程的研究中,長期以來,研究者們提出了很多觀點,其中,最為大家所接受的,是斯蒂文·芬克所提出的四階段論。這一理論認為,階段性是危機事件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危機生命周期”的概念,按照危機發展的先後經過,將整個過程分為潛伏期、突發期、蔓延期、解決期四個階段。該理論的特點是提供了一個綜合性的、循環往複的危機全過程。②

與芬克的階段理論相類似,諾曼·奧古斯丁從危機的發展與應對的整個過程出發,提出了危機的六階段理論,即危機的預防,危機管理的準備,危機的確認,危機的控製,危機的解決,從危機中獲利。③

另外,還有米特羅夫和皮爾遜的五階段理論等不同的劃分模式。上述理論大多是從管理的角度所提出的,與傳播過程的視角還有一些差別。按照傳播學的研究思路和方式,對危機傳播過程的考察,應該是在危機發展的過程中,將視角集中在傳播活動本身產生的結果,從這個思路出發,與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環境相適應,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結論:

首先,在危機傳播的起始階段,也即危機爆發初期,是危機信息的“噴湧”和傳播渠道的無序階段。所以,這一時期,也是危機傳播過程中對危機信息的處理矛盾最突出的時候,是傳播秩序和傳播資源整合的階段,包括信息的生成、意義的建構、渠道的博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