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外宣媒體的變革與啟示(2 / 3)

美國外宣媒體之變革

在美國的外宣媒體中,美國之音是“排頭兵”,總被委以重任。每當國際局勢劇變,美國戰略重心轉移,美國之音的任務常被調整,所采用的語種和節目時間也會相應調整。2001年,美國之音采用了53種語言。美國其他國際廣播也緊緊圍繞美國國家利益調整。譬如:

◆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美國大幅削減了國際廣播的預算,但針對古巴的馬蒂電(視)台例外。與此同時,美國之音增加了不少新語種廣播,包括藏語、庫爾德語、克羅地亞語、塞爾維亞語、波斯尼亞語、馬其頓語、盧旺達-隆迪語。

◆2002年,“9·11”事件後,美國組建了“中東廣播網”,其中薩瓦電台主要服務年輕人,以流行音樂為主,新聞節目為輔。

◆2005年,美國之音將在華盛頓的夜班編輯辦公室遷到香港,改為白班,一為擴大新聞采訪範圍,二為節約運作成本。不過有分析說,美國之音此舉是為加強情報收集能力,方便幹預香港事務。①

◆2010年9月,美國之音開始在蘇丹播音,因為美國在蘇丹南部的利益顯著增加。

當全球信息生態發生變化時,美國的外宣媒體在內容製造和傳播方式上也隨之調整。例如:

◆1994年1月31日,美國之音開始網絡傳播。現在除了門戶網站、新聞網站外,美國之音還通過社交媒體與用戶交流。

◆2011年2月,由於中國國內廣播聽眾銳減,美國廣播理事會向國會提出,擬於2011年10月起停止美國之音的普通話和粵語廣播,但該提案被否決。

◆2011年,美國國會對美國之音中文部的撥款日趨減少,美國之音的中文節目從2011年5月8日起縮短為每天播音8小時,並停播了部分非新聞類節目。

◆2011年6月18日,美國之音推出了iPhone中文應用程序,開始通過手機服務中國用戶。

◆2012年6月18日,美國之音推出“VOA衛視”,使用26種語言播出。

◆針對特別封閉的歐洲國家,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使用SMS短信發送新聞。

2011年6月,廣播理事會在拜會時任國務卿希拉裏時表示,理事會計劃對美國的國際廣播進行係統改革,而且已開始實施為期五年的戰略計劃。理事會稱,改革不會在一夜之間完成,但是正在實施的改革“將提升廣播理事會履行支持國家利益的使命”。希拉裏對此予以鼓勵。②

美國外宣媒體之管理

美國外宣媒體的主管機構隨著政府涉外部門的調整而調整。以美國之音為例,1942年成立之初隸屬於戰時情報局,1945年劃歸國務院,1953年後劃歸新聞署,自1999年10月1日至今,由廣播理事會管轄。

1994年4月30日,為強化對外廣播,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法案,成立了國際廣播局,隸屬於新聞署。1999年10月1日,新聞署撤銷,國際廣播局劃歸廣播理事會管轄。自該日起,廣播理事會成為獨立的聯邦機構。

廣播理事會的理事大多是義務的兼職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來管理龐大的國際廣播網絡。廣播理事會的理事須由總統提名,並經議會確認。廣播理事會有時長達數年人員不足,有時竟連續數年沒有主席。

廣播理事會成員還被批評不夠專業。有論者建議,應剝奪廣播理事會的管理權,代之以建議權。2010年4月,參議員湯姆·柯本在接受采訪時直言不諱:“廣播理事會是聯邦政府中最沒價值的部門,其成員對媒體和外交政策一無所知。”其他參議員也表達了強烈的不滿。

2004年,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就國際廣播發布了係列評估報告。其中一份報告稱:“從組織結構上看,五個網絡各自獨立已導致諸多弊端:語種上重疊,節目內容重複,新聞采集和支持項目冗餘,彼此難以協調。”2011年3月1日,時任國務卿希拉裏在聽證會上表達了對美國國際廣播的強烈擔憂。

2012年夏,廣播理事會提出將自由亞洲電台、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中東廣播網合並(以下簡稱“三台合一”)。此計劃引發了強烈批評和反對。2012年6月7日,眾議員Zoe Lofgren致信廣播理事會負責人表達關切和反對。民間觀察組織和人士也表達了反對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