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宣媒體的變革與啟示
國際媒介
作者:畢研韜
2013年1月21日,貝拉克·奧巴馬在第二任總統就職演說中重申:“我們始終明白,當時代改變,我們自己也必須改變。”改革創新,是生命活力的體現,是國家實力的源泉。自兩次世界大戰起,美國在對外宣傳領域就致力於渠道建設,而且不斷變革前進,已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教訓,頗值得我們借鑒。
美國的對外宣傳曆史悠久,但本文聚焦於本世紀的外宣變革。當然,為準確理解變革,有時也需要考察其曆史背景。
國際競爭環境之變化
在喬治·W·布什執政期間,美國奉行單邊主義政策,導致美國的國際形象急劇下滑。“9·11”事件更是當頭棒喝,迫使美國人進行戰略反省。反省的結果是,美國急需提升說服能力,並需將其與軍事力量整合運用。於是,美國戰略家提出,國家實力由外交、信息、軍事和經濟(合稱“DIME”)組成。信息被賦予了如此高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價值。
戰略界的建議很快獲得決策層認可。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強調,冷戰“既是軍事力量的對抗,也是思想意識的較量”。他進一步闡述:“從長遠來看,我們無法通過殺戮或俘虜來奪取勝利。在20世紀,非軍事行動——勸說和激勵——是贏得意識形態對抗的重要武器。在21世紀同樣如此,甚至更為重要。”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裏上任伊始就強調“軟實力”的作用。
白宮、國防部和國務院很快便出台了相關政策文件,一係列相關概念,如“軟實力”、“巧實力”、“思想戰”、“公共外交”、“戰略傳播”、“非動力作業”,紛紛出籠或重新獲得青睞。2002年上半年,時任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簽署總統令,特別關注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國際機構、新聞媒體和盟友的關係。2002年6月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提交了“自由促進法案”,意圖重振公共外交,遏製反美宣傳,培訓媒體大使。
2006年9月,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發布的《打擊恐怖主義國家戰略》指出:“長期而言,反恐怖主義戰爭的勝利意味著必須取得‘思想戰’的勝利。” 2010年5月,美國總統辦公室簽發的《國家安全戰略》列舉了國家實力的八大支柱:國防、外交、經濟、發展、國土安全、情報、戰略傳播、美國人民和私營機構。為應對新媒體挑戰,美國國務院成立了專門機構,國防部和各軍種都頒布了自己的新媒體條令。
美國外宣媒體之架構
目前,美國由政府資助的非軍事類國際廣播電視全部由廣播理事會(Broadcasting Board of Governors,簡稱“BBG”)管理。廣播理事會成立於1990年,最初隸屬於美國新聞署(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又譯作“美國信息局”)。美國新聞署成立於1953年,其使命是“理解、告知並影響外國公眾以推進美國國家利益”。1999年10月1日,美國新聞署被取消,廣播理事會成為獨立的聯邦機構。
廣播理事會現在管轄的廣播電視網絡有五個,無論從創辦動機還是現實運作分析,這些都是美國貨真價實的外宣媒體。
1.美國之音:簡稱“VOA”,由戰時情報局(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於1942年2月組建,現在它以43種語言,經由廣播、電視、網絡和手機向全球傳播。
2.自由電視台(Alhurra)/薩瓦電台(Radio Sawa):隸屬於美國“中東廣播網”,使用阿拉伯語廣播。自由電視台還辟有伊拉克頻道。
3.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使用28種語言向21個國家廣播,聽眾橫跨11個時區。負責運營麵向伊朗的波斯語廣播Radio Farda。
4.自由亞洲電台:每天使用9種語言通過廣播、電視和網絡傳輸節目。針對中國的內容采用了普通話、粵語、維吾爾語和3種藏語方言。
5.馬蒂電(視)台(Radio and TV Martí):隸屬於美國“古巴廣播辦公室”,使用西班牙語,定向向古巴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