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麥困境

國際媒介

作者:吳萬偉/譯

最近,一則有關藜麥的有傾向性的帖子引發了各家媒體的競相責備和警告的喧囂,他們告訴消費者,吃這種類似穀物的蔬菜是在傷害安第斯山脈的藜麥種植者。

英國《衛報》喬安娜·波萊斯曼寫的這篇文章引起了人們對某些地區營養不良的擔憂。該文引用了一些報道指出,西方世界對藜麥的喜愛已經導致玻利維亞和秘魯等以它作為主要食物的地方吃不起了。波萊斯曼寫道:“事實上,藜麥貿易不過是破壞性的南北交換的另一個令人擔憂的例子而已,本來好心地講究健康和倫理的消費者不明智地加劇了那裏的貧困。”

這篇簡單化的報道被加拿大《環球郵報》的安德魯·薩利文等人跟進,而且選用了更加聳人聽聞的標題“你越愛吃藜麥,對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的傷害就越大”。但是,事情沒有到此結束。

如果考慮到它引用的《衛報》上兩天前發表的丹·柯林斯的更詳細報道的話,波萊斯曼文中的短視令人吃驚。此文談及人們對營養不良的擔憂,但補充了重要的背景。

藜麥也讓很多玻利維亞人發了財。雖然政府在2011年宣稱本地藜麥消費下降了34%,但是其價格上漲3倍隻是問題的一部分。隨著收入的增加,許多人簡單地轉向加工過的西式食品。最令人擔憂的是該國貧困地區的兒童。玻利維亞將5歲以下兒童慢性營養不良的比例從2005年的22.9%降低到2011年的16.5%,但是在安第斯山區農村,這個比例仍然很高,多方人士正積極努力解決這個問題。柯林斯說,今年聯合國啟動了“國際藜麥年”,因為聯合國糧農組織認識到此種作物頑強的生命力、適應性和它“在戰勝饑餓和營養不良方麵的巨大潛力”。

像鄰國秘魯在全國大力推廣種植藜麥來戰勝營養不良一樣,玻利維亞政府也堅持認為玻利維亞人吃藜麥更多了。玻利維亞農村發展和農業部長維克多·雨果·瓦斯奎斯說,人均年消費量已經增加了4倍,從0.35千克到1.11千克,雖然多年來“它在國際市場上價格偏高”。

在波萊斯曼發文之後,《瓊斯媽媽》糧食領域報道的記者湯姆·菲力鮑發文試圖讓藜麥愛好者安心,他的標題很有幫助:“藜麥:善、惡、還是真複雜?”他猛烈攻擊波萊斯曼盛氣淩人的標題“嚴格的素食主義者能吞下藜麥的不可口真相嗎?”指出並非隻有嚴格的素食主義者才喜歡藜麥。

波萊斯曼的文章不僅刺激了同樣思路狹窄的盲目模仿者的大量跟帖(對藜麥問題感到擔憂),還引起沒有獲得充分信息情況下做出的回應,他們對安第斯地區情況魯莽做出相反的判斷。《環球郵報》的道格·桑德斯批判了所謂的“藜麥殺手模因”,他寫道:玻利維亞高原人是美洲最貧困的人。但是他們的經濟幾乎完全依賴農業。他們依靠出售糧食為生,是尋求更高糧價或工資的農民或農業工人。藜麥價格上漲對他們來說是大好事。

杜克大學農業經濟學家馬克·貝勒馬爾在對媒體熱炒藜麥回應時認為,問題不在於西方人喜歡的食品而在於記者:如果不知道下麵幾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根本無法知曉波萊斯曼和桑德斯之間的是非曲直:

1.玻利維亞高原的大部分家庭是純粹靠買賣藜麥為生還是自給自足的藜麥種植者?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評價藜麥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的第一步。

2.銷售藜麥的家庭是作為藜麥價值鏈的一環按合同種植藜麥,還是在現貨市場上賣給糧食加工商?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讓我們知道藜麥種植者是否得到價格波動的保險。

3.藜麥能否長時間儲存?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將讓我們知曉人們是否能夠擺脫發展中國家許多小業主“低賣高買”的惡性循環,使其變得更貧困。

所有這些詳細的信息在媒體有關藜麥市場對安第斯地區影響的很多報道中都有欠缺。不過,過去幾年一直有一些均衡的報道。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2011年1月做了第一批的報道之一,同年3月《紐約時報》跟進,2012年4月《泰晤士報》再度跟進。

這些報道引起了網上很多有趣的討論,內容涉及農業科學家和國際開發工作者的立場。我們已經看見從咖啡到大豆等作物在全球需求市場上的飆升,給這些作物的種植區帶來很多消極影響。

到現在為止,藜麥問題在安第斯地區還不算嚴重,但確實是個問題。正如菲力鮑所說:“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停止吃藜麥,隻是意味著我們應該在通盤考慮後才吃藜麥。”同樣的,記者不應該停止報道這個問題,但他們應該通盤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