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對新聞改革的宏觀思考並不過時
專欄
作者:劉憲閣
馬達當年的一些設想或許很粗淺,甚至可能是常識,但在那個時候能進行這樣的思考,還是頗為難得的。
《文彙報》原總編輯馬達當年主持報道話劇《於無聲處》、刊登小說《傷痕》,為新時期撥亂反正和思想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再加上其他一些相關的新聞佳話,有同事讚譽說:“斯人為報紙而生!”確實,這位老報人不僅是新聞業務的行家裏手,在新聞理論等方方麵麵也有不少思考。比如發表於《新聞戰線》1988年第5期的《需要對新聞改革作些宏觀思考》就是如此。考慮到刊物特點,特別是1987年剛開完十三大這些特殊形勢,有人或許會說此類官樣文章無甚可讀。老實說,馬達這篇文章確有套話,但字裏行間也確有頗可注意者,相關思考至今讀來仍不覺過時。
當時新聞改革已頗為可觀,比如總結曆史經驗教訓,開始按照新聞規律來開展工作;又如在新聞事業的各個方麵通過改革、探索、試驗、創造,積累了許多新的經驗。不過相對於社會發展的需求,馬達認為新聞改革“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是在新聞理論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新聞改革的宏觀指導和設計很差,因而落後於形勢的發展, 也不利於新聞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這個判斷,應該說還是比較準確的。
十三大報告中,經濟體製改革是熱點。馬達順勢提出:“可否考慮一下, 經濟體製改革對於我們的新聞改革有什麼可資借鑒的東西?”他發現至少有這樣三條值得注意:一是在經濟理論上取得重大突破;二是經濟體製改革有目標、模式,有發展戰略;三是有任務、步驟和配套措施。同樣,新聞改革也是如此,沒有一定的目標、模式便無從談改革,也難以使改革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他呼籲:“我們的新聞改革,不能停止在口號上,也不能隻講微觀不講宏觀,而應該有理論指導,有科學的規定。”這不是說要等理論上有了重大突破以後再進行新聞改革,而是說要在實踐過程中探索、思考這些問題。幸運的是,經過十餘年的改革開放,再加上這幾年新聞改革的豐富實踐,他認為“已經有條件可以作些宏觀的思考,這將有助於我們在微觀上、在具體實踐上,使思想認識更帶有條理性,使具體實踐經驗更好地上升到理性認識上來”。
馬達不失時機地提出:“還可以考慮一下,對這幾年的新聞改革作必要的總結。”此前思想理論界在探索中有過幾次起伏。他認為要區別對待:有的觀點從理論和實踐來說都是正確的,隻是由於用過時、僵化或教條式的框框來看,很容易誤判;當然,也有的觀點屬於表達問題,有欠準確,或者說話過了頭,可以通過說理討論來修正。還有的觀點正處於探索階段,有一定依據,但尚無實踐的充分證明,也應歡迎提出,展開探討,不要一棍子打死。他說:“理論研究本身就是探索,不解放思想,不讓各種意見發表出來,不利於探索和研究。特別在我國新聞改革正趨向深入,新聞學理論研究十分薄弱的情況下,更有必要。”
十三大報告中並沒有提出新聞改革這個字眼,不過馬達認為其中已明確提出了新聞改革的任務和要求,這在黨的曆次代表大會文件中還是第一次,值得認真學習並作為新聞改革的總的指導思想。比如其中提出“重大情況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經人民討論”,就是新聞改革的一個基本的指導原則。報告中還提出建立社會協商對話製度、重視輿論監督等,也是對新聞改革的要求。對十三大報告提出的這些指導思想、基本精神,馬達覺得“是可以也應當運用到新聞改革中來的”。
馬達也嚐試按照十三大報告的精神,就新聞觀念更新等展開了一些思考。比如結合那幾年新聞學理論的研究和新聞改革的實踐,他提出新聞事業的性質,應明確規定為“在黨的領導下的社會輿論機構、大眾傳播媒介”。關於新聞事業體製,他主張要從機關報林立、信息渠道單一、傳播範圍封閉、橫向聯係少的結構,轉變為適應改革開放和廣大群眾需要的、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開放式的結構。現在看來,馬達當年的一些設想或許很粗淺,甚至可能是常識,但在那個時候能進行這樣的思考,還是頗為難得的。這種可貴的探索精神,即使在今天也並不過時,而且“無疑對推進新聞改革是有益的”。
(作者為沈陽大學文化傳媒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