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業運營成本持續攀升
從百貨行業內部因素來看,各要素價格整體逐年抬升迫使百貨企業運營成本不斷走高,以致難以消化或轉嫁。其中,勞動力成本和物業成本始終是百貨企業的大額剛性支出。最近數年,勞動力成本每年都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而店鋪租金年均約上漲20%-30%。目前,勞動力成本和門店租金已占到百貨零售企業經營成本的60%以上,而且中國人口紅利即將在“十二五”期間消失(“劉易斯拐點”已到),剩餘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局麵已經發生改變,未來5-10年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非常明顯。此外,百貨企業的擴張也會帶來成本負荷問題和新進市場成熟期問題。具體而言,為加大促銷規模和力度,搶占市場份額,百貨企業難免會增大廣告宣傳費用、促銷費用等各項成本;再加上受製於新增門店市場培育及固定資產折舊、攤銷額增加等因素,百貨企業的總運營成本不斷高企。在此情況下,百貨企業出現了如下悖論,即:貨品若不漲價就將虧本,然一旦漲價,消費者就會轉移至電商或其他零售業態,其結果是,“成本難以消解”成為了百貨企業經營艱難、競爭力逐漸減弱的內因之一。
(三)品牌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
在中國百貨店的賣場經營中,通常根據商品的材料、屬性、品牌、製造商等對商品進行劃分、陳列。然而,這種方法容易造成賣場分類不清、商品陳列分散,不便於商品管理和顧客的關聯購買,因而其效率較低。不僅如此,該方法的普遍采用使得很多百貨店在賣場布局、商品結構、商品陳列甚至店內氣氛等均出現了雷同。百貨業陷入了嚴重的低水平同質化擴張,百貨企業千店一麵,消費者逛一家店就等於逛了百家店。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聯營扣點經營模式導致百貨店大同小異。與歐美國家不同,中國百貨店的運營模式基本是借鑒、參考日韓模式,即通過出租場地流水扣點當“二房東”的經營模式來盈利。但是,這種模式缺乏對商品的研發和對時尚流行產品的采購買手,以致國內百貨業商品的品牌結構、品類組合、經營模式以及促銷方式等高度相似。第二,供應商體係的一致性使得商品結構很難有明顯差異,其結果是百貨企業之間的競爭表現為單一的價格競爭,而當供應商體係未發生改變時,百貨企業之間的競爭則演變為供應商操控的價格遊戲。第三,品牌與百貨商場相互作用。即那些希望擴大自身知名度的品牌,將盡可能更多地選擇百貨商場以提高曝光率,而百貨商場則不遺餘力地去追逐更高人氣的品牌,以此來吸引消費者,最終在這兩方麵共同作用下,百貨店的品牌和商品逐步趨同。
(四)並購重組此起彼伏
中國百貨企業的發展曆程雖然較久,但絕大多數企業規模仍然偏小,產業集中度較低。由於近年傳統零售業的低迷、電子商務的猛烈衝擊以及跨區域擴張麵臨采購受阻、水土不服等問題,中國百貨業進入並購重組頻發且並購規模越來越大的階段。具體而言,為避免同業競爭、發揮協同效應、加大采購數量、降低采購成本以及增強網絡銷售競爭力等,不少有實力的百貨企業紛紛尋找合適的機會與合適的對象進行並購突圍,並由此拉開了逆勢擴張的序幕。其中,有些百貨企業如大商股份、王府井百貨、銀泰商業、天虹商場、友阿股份等,如今已成為不同區域的百貨巨頭。此外,就當前發展形勢來看,百貨業並購進入了“戰國時代”,預計未來各種形式的收購或市場整合還將不斷湧現。從2010-2014年中國百貨業並購重組的部分案例,如重慶百貨與新世紀百貨並購重組、西單商場與燕莎集團並購重組、友誼股份與百聯股份並購重組等不難發現,最近數年百貨業並購事件總體呈現以下特點:一是並購雙方強強聯合、資源共享;二是民企並購外資品牌力度增大、數量增多;三是跨行業、異業並購現象凸顯;四是並購打通線上線下、布局O2O,同時增強網絡銷售和實體銷售的競爭力。
(五)關店停業與艱難轉型並存
據聯商網《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關店統計》顯示,2014年上半年,一些著名百貨企業,如伊藤洋華堂、金獅集團、王府井百貨、巴黎春天等共關閉12家門店。究其根本原因有四:一是定位不準,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二是經營方式陳舊,不能隨消費者消費方式的改變而作出相應調整;三是業態飽和,盲目擴張帶來硬傷;四是管理方式、技術、服務等不到位,競爭力弱且競爭壓力大。百貨關店潮既反映了整個行業的下行趨勢,也說明了該行業亟需轉型。一直以來,百貨行業以聯營為主,通過扣點或提成來盈利,以至於疏於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再加上外在因素的衝擊、互聯網電商(Internet Electronic Commerce)的興盛、租金成本的激增等,使得百貨業經營越來越艱難。盡管傳統百貨嚐試互聯網化,但實際效果並不明顯,因為傳統百貨互聯網化後不僅增加了線上成本,而且還要承擔線下成本,這就使得利潤被進一步壓縮。所以,百貨業轉型勢在必行,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轉。對此,業內專家、學者和企業高管見仁見智。其中,大多數人讚同傳統百貨業轉型為購物中心和奧特萊斯,希望用增加用戶體驗度來集聚人氣,同時積極發展網上商城並建立自營品牌。例如,轉型典型代表北京朝陽大悅城2012年3月與其主力百貨店永旺Jusco(佳世客)“和平分手”,隻保留其地下一層的超市,但增加了服務業商家的比重。當然,也有些人持不同意見或相反觀點,即不斷增加的商業地產項目對傳統百貨業也產生了擠壓,致使購物中心如今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因而轉型購物中心不一定能扭轉頹勢,而且百貨業試水自營商品模式,未來表現還有待觀察,前景仍不明朗。
中國百貨業的未來發展路徑
中國百貨企業未來數年乃至數十年的發展之路,將與國內外經濟形勢更趨緊密相連,麵臨全球經濟一體化、城鄉消費升級化、行業競爭激烈化三個重要的環境變化。在這些變化麵前,百貨企業可順勢從以下五大方向著力發展。
(一)推進百貨店加速購物中心化
經過近10年的發展,傳統大型綜合百貨商店目前已處於飽和狀態。在品牌同質化嚴重(達60%以上)和同業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傳統百貨不僅受到電子商務的強勢衝擊,還麵臨多業態競爭的加劇,如零售新形態漸次崛起以及人力、租金等經營成本急劇攀升的“寒流”。此外,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發生改變,更傾向於多元化的購物體驗。在此背景下,為應對新的市場格局,業態相對單一的傳統百貨希望通過一切有效手段,如引入時尚品牌旗艦店、商場擴容改造、增加商場體驗性元素等,為消費者營造類似於購物中心的消費體驗,或者說集合豐富的業態和功能,以滿足消費者的各項需求。
購物中心是由一大群建築組合成的商業區域。由於其明快輕鬆的購物環境、豐富的業態配比和多樣化的貼心服務,當前正逐漸成為最受消費者青睞的消費或休閑場所。就功能而言,購物中心已遠遠超過傳統百貨商場,且有逐漸取代之勢。因此,傳統百貨要想在競爭中生存下來,購物中心化已經箭在弦上。換言之,今後百貨業將越來越多地注入購物中心元素,並最終形成以購物中心為特色的綜合百貨業態。這種特色主要表現在“一次購足、遊樂整天、吃喝玩樂”和“滿足全家全日服務、全方麵享受”,即集購物、休閑娛樂、文教和餐飲於一體。當前,百貨店加速購物中心化的苗頭正日益顯露出來。例如,以王府井百貨、君太百貨等為代表的一些品牌百貨店,已開始增加餐飲、娛樂等體驗性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