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構調整背景下的沈陽市消費性服務業發展路徑(2 / 3)

但於荀等(2015)卻指出,沈陽市較低的旅遊產品供給總量以及單一的旅遊產品結構還無法滿足消費者對旅遊產品越來越廣泛及個性化的需求。換言之,隨著旅遊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沈陽市旅遊產品開發力度不夠,旅遊產品設計缺乏創新,對旅遊市場缺乏深入了解等諸多問題依然存在。

(五)群眾文化與健身事業發展緩慢

第十二屆全運會在沈陽的成功舉辦創造出了一個相對良好的全民健身活動氛圍,但這種勢頭卻並未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快速發展起來。表1顯示,2014年沈陽市共組織全民健身活動約1000場次,僅比2013年緩慢上升了10%;同時群眾文化活動舉辦場次卻下降了13.1%,群眾文化活動的規模日漸萎縮。探究其中的原因,不難發現,在保障經濟增長的大前提下,政府所應承擔的文化與體育服務功能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沈陽市消費性服務業發展路徑

(一)房地產業應理性發展

在現有用地日趨緊張的情況下,應強調對現有房源的消化,不要過度、盲目增加投資,因為大量的投資湧向房地產業,對其他行業會形成擠占效應(曹葉,2011)。因此,在東北經濟發展艱難跨越瓶頸的陣痛中,在量價齊跌的現實狀況下,沈陽的房地產業應認清形勢,理性發展。

作為居民生活消費的重中之重,在沈陽房價具有較強理性預期的前提下,房地產產品與服務質量需不斷得以提升,市場營銷手段亦應不斷創新。

(二)提供環保與基於客戶需求的物流化交通服務

提供綠色環保的交通運輸服務需要打造和完善環境監測體係,以及基於低碳視角的交通服務及其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其中為清潔能源交通工具提供更多的市場空間以及積極推進公共交通工具的油改氣等措施應不斷落實。此外,雖然表1的數據揭示出沈陽市交通服務運力的不斷提升,但尚未十分明確地揭示出這種貨物運輸量與旅客運輸量不斷增長背後的交通服務的運營機製,而這種機製應該是基於客戶需求的物流化發展的交通服務提供機製。周立軍(2014)提出,傳統運輸企業應立足現有資源,積極向倉儲搬運、裝卸、配送、信息處理、包裝等領域延伸,形成以配送物流為支持的信息配送、多式聯運、倉儲、保險、服務等一體的貨運物流體係。這種機製與傳統交通運輸業的最大不同在於交通服務本身不僅依靠交通裏程的不斷延伸以及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規模的穩步上升,而是在於交通運輸業所具有的服務特性,並且需要將這種特性向物流化過渡與轉型。

(三)消化存量並回歸零售業的商業本質

由於受到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生活必需品供給的不斷增長以及電商的持續施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限製同質化、過度的店麵投資規模是沈陽消化現有零售業存量的重要手段。

此外,由於沃爾瑪、家樂福等外資企業的不斷擴張,沈陽本土零售業企業的市場份額遭到蠶食,因此回歸商業本質將成為內資企業生存的另一法則。顧國建(2015)認為,商業回歸本質,從國家層麵來講須從市場規製的角度製定法律或管理條例,創造公平的市場法製秩序來支持和促進國內零售商經營方式的轉型。從企業層麵上看,回歸零售業的商業本質即在於產品創新、定位準確、錯位經營以滿足適應企業經營目標的市場消費群體的需求。

(四)基於旅遊者需求創新性開發旅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