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自殘之弑父-國盜之十三姬宜臼3(1 / 3)

(續前)首先說一說姬宜臼要戴的第一頂黑帽:姬宜臼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勾結外戚篡位奪權的國盜。中國曆史上的外戚幹政,乃至外戚篡權的劣行由此而始。外戚亦稱“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即帝王的母親和妻子方麵的親戚。以申國為代表的薑姓外戚在姬宜臼篡權弑父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必須從根上來理一下西申這個薑姓外戚來龍去脈。

有婚姻就有外戚。聯姻是一個家庭、一個部族、一個國家血脈傳承的大事,雖然古代人不知道基因之名,但知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遺傳規律,中華民族在繁衍過程中還總結出了“同姓不通婚”的婚姻禁忌。夏商兩朝雖無法考據,但從周朝開始即形成了同姓不婚周代婚姻的禁忌。如“男女辨姓”在《左傳》中多次提及,《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慶舍之士謂盧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何也?《左傳.昭公元年》晉平公得病,鄭簡公派子產前去問候,子產與晉國的叔向有一段對晉平公娶同姓為妻行為的譏諷:“《誌》曰:‘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違此二者,古之所慎也。男女辨姓,禮之大司也。今君內實有四姬焉,其無乃是也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即同姓婚姻其子嗣難以繁榮;而《國語.晉語四》說得更加直白,“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即同姓不能結婚,是因為無法繁殖後代。也可以這麼說周朝之所以統治中國約800年,成為我國封建曆史上統治最久的朝代是與以《周禮》為基礎的道德倫理建設分不開的。

中華民族的姓氏,有上古八大姓之說,即姬、薑、姒、嬴、妘、媯、姚、妊(或者姞)。以上這八大姓隻有薑姓是炎帝後裔,其它都是黃帝後裔,《國語晉語》所記載:“昔少典娶於有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中華民族皆是炎黃子孫,隨著炎黃子孫的繁衍,炎黃子孫衍生出百家姓,盡管站在西周的曆史節點上來看,炎帝與黃帝也是兄弟關係,但畢竟要遠於黃帝後裔諸姓。

周朝是黃帝的重孫帝嚳後裔建立的王朝,雖然周朝始祖是姬棄(後稷),從帝嚳開始姬周聯姻的主要對象有薑、姞、任、姒、祁等姓,其中薑姓則是西周王室主要聯姻對象。周的始祖後稷,名叫棄。他的母親帝嚳(kù,酷)的正妃是炎帝後裔有邰(tái,台)氏部族的女兒,是薑姓,名叫薑原。到古公亶父(dǎnfǔ,膽,甫)娶的也是有邰氏之女薑姓部族女太薑,並生了三個兒子,的長子名叫太伯,次子叫虞仲、老三季曆。《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薑女,聿來胥宇。《列女傳?母儀傳》:太薑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為妃。生泰伯、仲雍、王季。到西伯侯季曆娶的是商朝末期貴族摯任氏的二女兒太任亦稱大任,《史記.周本紀第四》:季曆娶太任;文王娶是有莘國(今陝西郃陽縣東南)女太姒,太姒與姬昌生下十子,次序為:長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鐸,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處,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載。在漢劉向的《列女傳》裏把西周三位先夫人太薑(古公的正妻)、太任(西伯侯季曆的正妻)和太姒(文王姬昌的正妻)列為母儀天下的典範。太薑、太任、太姒合稱“三太”,成為“太太”這一稱謂的本源,後世用“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稱。

武王姬發則又娶薑子牙的女兒邑薑為妻,邑薑是周成王姬誦、唐叔虞的母親。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在他的《帝王世紀》也說:“武王妃,太公之女,曰邑薑。修教於內,生太子誦。”周朝建立後,薑姓成為西周王室的主要聯姻對象。西周王室聯姻的薑姓諸侯多來自有邰氏太薑的族裔,《國語.周語中》記載,“齊、許、申、呂由大薑。”申人源於薑戎,早年居於今陝西米脂縣及以北地區,是較早與華夏融合的西戎。先周時期姬姓周人便與申人世為婚姻,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周文王之祖母等皆稱"太薑"即是。西周後期,申國仍不斷與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職,如周厲王大臣"申季",周厲王、周幽王皆娶申女為後。《世本》也記載:許、州、向、申,薑姓也。薑姓雖然來自炎帝,但更確切的說西周時期所倚重聯姻的薑姓,則主要來自炎帝之後共工氏的從孫伯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