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是堯舜時期的人,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後。伯夷先是輔佐堯舜掌四嶽,後又輔佐大禹治水,帝舜與大禹因其功勞而封伯夷後人於呂國為呂侯,薑太公呂尚即是呂國後人。對此《國語晉語》有詳細的記載:“共之從孫四嶽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陂鄣九澤,豐殖九藪,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故天無伏陰,地無散陽,水無沉氣,火無災燀,神無間行,民無淫心,時無逆數,物無害生。帥象禹之功,度之於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薑,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譯文:“共工從孫四嶽幫助大禹治水,順應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去除淤塞,蓄積流水繁殖生物,保全了九州的高山,暢通了九州的河流,圍住了九州的湖泊,豐滿了九州的沼澤,平整了九州的原野,安居了九州的民眾,溝通了四海之內的交往。因此,無無反常之候,地無失時之物,水無鬱積之氣,火無烈焰之災,鬼神不作亂,百姓不放縱,四季不混亂,萬物不受害。按照大禹治水的方法,順應自然的法則,治水成功建功立業,使帝舜非常滿意。帝舜嘉獎他,禪讓給大禹統治天下,並賜姓為姒,稱有夏氏,表彰他能作福保民、生育萬物。同時分封給四嶽土地,讓他們督率諸侯,賜姓為薑,稱有呂氏,表彰他們能像手足心腹一樣幫助大禹,使百物生長、人民豐足。”對此其它的記述還有很多,如《世本》記載“祝融曾孫生伯夷,封於呂,為舜四嶽。”《詩經.崧嶽.毛詩傳》:“堯之時,薑氏為四伯,掌四嶽之祀,述諸侯之職。於周則有甫、有申、有齊、有許也。”《新唐書.宰相世係表》中說“呂姓出自薑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偏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又佐禹治水,有功,賜氏曰呂,封為呂侯。
根據史料周朝的薑姓諸侯國主要有這麼幾個,這些薑姓諸侯國成為姬周的主要聯姻對象:齊(山東薑太公所封)、呂(也稱甫,南陽鎮平一帶左傳記載,南陽呂國於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所滅。據宋.鄭樵《通誌.氏族略》載:“呂氏,薑姓,侯爵,炎帝之後也,虞、夏之際,受封為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於呂。”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六》:“呂城,在府西三十裏。虞夏時國,周亦為呂侯國。穆王以呂侯為司寇,作《呂刑》)、申(西申其國都故址在平陽今陝西寶雞眉縣、南申在南陽一帶)、紀(國君為薑姓,國都紀,位於山東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的西南岸的今壽光市)、向國(山東莒縣向城)、許(許文叔薑姓,許氏,名丁,排行叔,與呂尚同為呂國後裔,一說為呂尚之子)。一些史學家考證由有邰氏薑姓分衍的諸侯國還有:伊國、紀國、淳國、甘國、州國、舟國、駘國、戲國、向國、薄國、賴國、蓐(rù)國(聞喜境內,今橫水就是昔日的蓐國的發源地,蓐(rù)國後被晉國所滅。)
自武王以後,由於曆史史料記載的缺失,西周諸代王室外戚能夠考據的不多。可以考據的與薑姓聯姻的有這四個,是周穆王、周厲王、周宣王、周幽王,足以說明薑姓逐步坐大的曆史脈絡。
西周第五代周穆王王後為王俎薑(生卒時間不可考),傳世文獻沒有記載王俎薑,但根據出土銅器銘文《方鼎》、《不壽簋》考據,她是西周中期人,周穆王的後妃。王俎薑應是薑姓呂國公主,周穆王對呂侯特別倚重,西周的法典呂刑即呂侯所修定。西周初年即有刑法,分“輕典”、“中典”、“重典”,合稱“三典”,但到周穆王時,西周社會矛盾進一步尖銳。為了維護周王室的統治地位,周穆王命呂侯(亦稱甫侯)製定《呂刑》,有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共三千條。《史記周本紀》中亦記載:甫(呂)侯言於王,作修刑辟。西申的坐大是從周厲王開始的,周厲王的王妃是西申的公主申薑,宣王的王妃又是齊武公之女薑後,到幽王又娶西申侯的女兒申後為王妃。對此筆者前麵已經論及不再贅言。由於西申侯具有長期經營宗周西陲的政治基礎,和與周王室世為婚姻的政治地位,因此具有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蘇轍集》曾論及薑姓的榮寵:“成王之母邑薑,齊侯世受其祉;宣王之母申後,申伯亦賴其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