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幽王五年,太子姬宜臼與母親逃奔西申以求外公申侯之時起,申侯薑誠先用聯姻的方式,又把兩女兒分別嫁給鄫國、和犬戎,做最終對決的前期準備,到周幽王八年姬宜臼太子之位被廢,宜臼申候聯合了鄫國、犬戎進攻西周王室並殺了周幽王、滅了西周王朝。當此之時,函穀關內最有實力可近距離勤王護駕的就隻有秦國了,但秦國與申國也是世代姻親關係,因此姬宜臼聯合申國、犬戎、鄫國聯合攻擊幽王時,秦國隔岸觀火不救助幽王。根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申國之女先嫁給了秦的先祖戎胥軒,周孝王時期申候有把女兒嫁給了秦的先祖大駱,因為申國與秦的世代通婚,秦國才得以在西部稱王,即“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
畢竟姬宜臼聯合外戚、戎狄屠父殺弟後因其卑劣行徑沒有得到姬姓諸侯國的認可,以虢公為首的姬姓擁立惠王,平王隻得少數幾個外戚的擁護下自立為王。對此《史記》、《竹書記年》均有記載,擁護姬宜臼的國家有申候(薑姓)、許國(薑姓)、鄫國(聯姻關係)的擁護下在西申自立為王,即便當時薑姓的齊國也因為春秋大義沒有敢明確表態支持平王,同時西邊的秦國都沒敢出現在第一個承認平王之列。
在周朝進入平王、惠王雙王並立的時期,申候為拉攏鄭武公又把武薑嫁給鄭武公,據《史記鄭世家》鄭武公十年(公元前761年),武薑嫁給鄭國國君鄭武公為夫人,此後平王才完成東遷。
因此姬宜臼完全是依靠外戚力量才弑父盜竊的天下。當然以申國為首的外戚在擁護平王奪權成功後,所獲得的政治利益是非常巨大的,《詩經》中就有諷刺平王動用周朝的兵力來保衛申國的詩詞。即《國風.王風.揚之水》,跟據《毛詩序》說“《揚之水》諷刺平王也。不撫其民而遠屯戍於母家,周人怨思焉。”
原文:
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譯文:
小河溝泛著淺波,漂不走一捆柴禾。我心中想念的人,沒跟我同守申國。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國?
小河溝泛著淺波,漂不走一捆荊禾。我心中想念的人,沒跟我同守甫國。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國?
小河溝泛著淺波,漂不走一捆蒲禾。我心中想念的人,沒跟我同守許國。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國?
雖然申國在平王在世時受到了全力庇護,但申國畢竟是周朝丟失西周祖庭岐山的罪魁禍首之一,周朝畢竟是姬姓天下,在平王百年之後申國則日漸沒落,最終沒有逃出外戚幹政滅亡的最終下場。對申國的消亡、申國的傳承譜係史無記載,先秦史籍偶有提及也是寥寥幾筆,《國語》中隻有申國與宜臼勾結篡弑幽王的點滴記載,司馬遷同誌在史記中也是如此,其它提及就更少了。不過到周靈王(名泄心,公元前571至前545年在位)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0年,薑姓的申國、呂國均已衰落了。《國語周語》周靈王太子晉有“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申、呂雖衰,齊、許猶在”之語。
申國雖然在曆史中逐漸消亡了,但在我國曆史中,在以申候為代表的外戚幫助外甥篡權盜國後,以宜臼申候為代表的國盜行為,逐漸成為後世外戚盜國的榜樣,先是外戚幫助外甥維權,嚐到甜頭後便生出覬覦天下之心,而後先是大權獨攬最後奪權篡位,西漢末的王莽隋朝的楊堅即是外戚篡權最集大成者。姬宜臼雖然不是外戚,但他必須要為承擔外戚篡權的惡名,要為此後外戚篡權盜國者扛此大旗。
再說姬宜臼戴的第二頂黑帽:姬宜臼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勾結異族謀反篡位的國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