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宜臼在屠父篡權的過程中,除了不斷充分利用外戚關係外,又做了一件置民族大義於不顧的無恥之舉——叛國媾敵。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與國家的宿敵結盟,先是外戚出馬,把姬宜臼的一位小姨嫁給周朝立國以來一直處於敵對狀態的異族犬戎。為爭繼承權皇權姬宜臼不惜與犬戎這樣的累世敵國私下媾合,隨後便引狼入室,聯合、率領、放任犬戎衝入自己生於斯養於斯的國家、國都,弑父屠弟大肆屠戮宗室。據史記記載,姬宜臼還把自己的庶母褒姒贈給了犬戎,隨後毀屍滅跡,把鎬京燒殺掠奪一空。隨後割地求安東遷洛邑,姬宜臼又親手把關中之地、周朝的祖庭拱手讓給秦國與戎狄,斷送了西周關內的大好河山,使犬戎坐大,姬宜臼反而使出嫁禍於人的手段,把曆史責任扣在犬戎身上,還為“東遷”找了個不錯的借口——躲避犬戎。姬宜臼賣國求榮的行為,把中華民族第一次推進進入了軍閥割據的亂世、推進進入了戰火連天生靈塗炭地長期黑暗時代,史稱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前221年),東周王庭從此失去了天下諸侯的信任支持,日漸衰落而徒有虛名。姬宜臼的媾敵行徑對民族發展與文明都帶來無不深重的災難,後世媾敵叛國之禍皆因姬宜臼這個馬首。
對於替姬宜臼背黑鍋的犬戎我們有必要細細的理順一下。犬戎是商周時期西部、西北部的主要敵人,在商末西伯侯季曆與犬戎間的戰爭即打響,西伯侯作為商朝西邊的屏障,恰如西周乃至春秋時期秦國對西周東周的作用。僅以《竹書記年》的記載,在商末周朝即展開了對西戎的戰爭:商帝武乙(據夏商周斷代約公元前1147年-公元前1113年)三十年,周師伐義渠(戎狄),乃獲其君以歸。三十五年,周公季曆伐西落鬼戎。商帝文丁(公元前1113年—公元前1102年)四年,周公季曆伐餘無之戎,克之。命為牧師。七年,周公季曆伐始呼之戎,克之。十一年,周公季曆伐翳徒之戎,獲其三大夫,來獻捷。周朝自武王滅商建立後,曆代對戎狄、犬戎的戰爭不斷,特別是周穆王時期曾展開了對犬戎的大規模戰爭,《竹書記年》記載:周穆王(約前1054年-前949年)十二年(前964年),毛公班、井公利、逢公固帥師從王伐犬戎。十三年春,周穆王又西征犬戎,這次是祭公帥師從周穆王西征。連年征伐,到這年秋七月,西戎派人來納貢修好。但與犬戎的較好是短期的,周穆王十七年,穆王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征犬戎,取其五王以東。即西征犬戎俘虜犬戎的五個王帶回鎬京。但到周宣王時西周對於犬戎山戎的優勢不再,周宣王曾經對戎狄展開多次戰爭,但勝少敗多,說明西周末期周朝的衰落及異族的壯大。同時《史記秦本紀》也記載了秦國先祖跟隨周王討伐犬戎付出的殘酷代價:“秦仲即位三年,周厲王無道,有的諸侯背叛了他。西戎族反叛周王朝,滅了犬丘大駱的全族。周宣王登上王位之後,任用秦仲當大夫,討伐西戎。西戎殺掉了秦仲。秦仲即位為侯王二十三年,死在西戎手裏。秦仲有五個兒子,大兒子叫莊公。周宣王召見莊公兄弟五人,交給他們七千兵卒,命令他們討伐西戎,把西戎打敗了。周宣王於是再次賞賜秦仲的子孫,包括他們的祖先大駱的封地犬丘在內,一並歸他們所有,任命他們為西垂大夫。”
雖然在周朝的曆史節點上,犬戎對於周朝是宿仇異族、但犬戎也是我華夏民族的一個分支。中華民族是以炎黃族裔發展繁衍而來的多民族的融合體,在中華民族繁衍過程中,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民族構成及劃分是不同的,民族的融合、分裂,征伐兼並再融合,在我國曆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從來沒有間斷過。在一個曆史節點,一些部族雖然同種同源,由於不同文明發展遲緩不一、政治信仰不同而被視為異族,相互敵視、進而相互攻擊,又影響短期融合進程,進而而形成今日的多民族現狀。但從中華民族發展史來講,以宏觀的視角來看,在中華民族繁殖的幾千年的文明融合傳承中,凡是生長、繁衍在華夏大地上的人都是炎黃子孫,我們一脈相乘(對此筆者有《民族論》一篇後附)。周朝西部、北部的宿敵犬戎、山戎、獫狁、葷粥等,從本源上也是炎黃後裔。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犬戎也本是黃帝的直係後裔:“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有國名曰賴丘。有犬戎國。有人(神),人麵獸身,名曰犬戎。”;又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山戎、犬戎、匈奴則是夏禹的後人——匈奴的祖先是夏後氏(《史記?夏本紀》記載: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的後代子孫叫淳維的。淳維是夏桀一妾之子,妺喜是其後母。淳維{又名熏育}《史記?匈奴列傳》載道“匈奴,其先祖夏後氏(即有夏氏)之苗裔也”。《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熏育、獯鬻)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獯鬻、熏育)在殷商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史記索隱又說,匈奴別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漢曰匈奴。”《括地譜》更詳細地解道“其(即夏桀)子獯粥(另作獯鬻)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徒(即北原遊牧民族),中國謂之匈奴”。郭沫若、胡厚宣先生認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戰敗後的夏。唐堯虞舜以前就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住在北方蠻荒之地,隨著畜牧活動而遷移。史記還籠統介紹了淳維北遁後匈奴千餘年的曆史,"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尚矣,其世傳不可得而次雲。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雲。按《史記》,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遺民,西遷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人。"進而形成西漢的強敵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