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雞孵蛋你妻生我子——國盜之三祖寒浞(約公元前2138-2079年)1(2 / 3)

雖然寒浞殺羿在中國的半信史時期,但以上寒浞之簡介絕不是憑空杜撰。曆史上有沒有寒浞這個人,他來自何處?寒浞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被後羿所重用?與寒浞通奸合謀的是誰?合謀僅僅是因為愛情嗎?少康怎樣滅寒淖殺掉寒奡?就史事而論,我們引以為佐證的正史史料很多,有《左傳》、《史記》屈原的《天問》可做側麵補充。其實寒浞與後羿的史料遺存有很多是重疊的。

寒浞來自伯明氏寒國,作為伯明氏寒國之後,他也是炎帝祝融後裔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祝融八姓”中妘姓後人,寒浞是寒哀裔孫、寒部落後來的首領。寒淖的老祖宗寒哀是黃帝是為黃帝駕馭馬車的人,即禦用司機,據說是駕車服馬的發明人,據《竹書紀年》寒這個部落出現很早,寒部落是妘姓,寒哀為黃帝駕馭馬車有功而封為寒國(今山東濰坊寒亭),即《淮南子》、《世本》所記載的“寒哀作禦”,寒哀最終因為黃帝駕馭馬車有功而封為寒國(今山東濰坊寒亭),同時這個來自炎帝後裔的部族又與黃帝後裔聯姻,根據《路史》記載:黃帝的兒子青陽娶了寒哀的女兒,生少皋。寒國的封地在哪?據《後漢書·郡國誌》記載:“寒亭,古寒國,浞封於此。”寒亭在今山東濰坊寒亭區,也就是當時部落的所在地。夏代,寒浞在此建國,史稱古寒國。漢王莽改古國為亭,始稱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

其實寒浞個人發展及滅亡曆史,僅用《左傳襄公四年》和《左傳.哀公元年》中的兩則記載即可全麵概括。《左傳.襄公四年》裏記載於晉悼公與魏武子對話中陳述的史事:公元前569年,今天津薊縣一帶北戎無終國國君嘉父派孟樂出使到晉國,通過魏莊子魏絳的關係向晉悼公進獻了虎豹皮,請求晉國與北方各戎人部落講和。晉悼公說:“戎人不講親情而且貪婪,不如攻打他們。”魏絳勸說晉悼公姬周說:“……戎狄,就像禽獸,征服戎狄卻失去中原各國,恐怕不行吧?《夏訓》中有這樣的話:‘有窮的後羿。’”悼公說:“後羿怎麼樣?”魏絳回答說:“從前夏朝正衰敗時,後羿從鉏地遷到了窮石,利用夏朝的百姓取代了夏朝的政權。他倚仗自己善於射箭,不致力於安撫民眾,卻沉溺於打獵,拋棄了武羅、伯因、熊髡、龍圉四位賢臣,而起用了寒浞。寒浞,是伯明氏的一個奸邪子弟。寒國君主伯明拋棄了他,後羿收養了他,相信並重用他,讓他做了自己的親信。寒浞在宮內對女人獻媚,在外廣施錢財,收買民心,讓後羿以打獵為樂。他在朝廷內扶植奸詐邪惡之人作為他的黨羽,奪取了國家的政權,朝廷內外都歸順他。後羿仍不思悔改,他正準備從打獵的地方回朝廷,就被他的家臣殺了,並被煮熟,讓他的兒子吃。他的兒子不忍心吃他的肉,也被殺死在窮門。後羿的臣子靡逃亡至竺有鬲氏部落。寒浞霸占了後羿的妻妾,生了澆和殪,憑著他的邪惡奸詐,對百姓不施德政。派澆發兵,滅亡了斟灌(山東曹縣)和斟尋氏部落。讓澆駐守過地,讓殪駐守戈地。靡在有鬲氏部落,收羅斟灌和斟尋兩國的遺民,滅亡了寒浞,然後立了少康。少康在過地滅了澆,後杼則在戈地消滅了殪。有窮從此就滅亡了,這是失去了賢人的緣故……”同時《左傳.哀公元年》中記載:前494年,吳王夫差在夫椒打敗越軍,越王帶著披甲持盾的士兵五千人踞守在會稽山,派大夫種通過吳國太宰嚭而向吳國求和。吳王打算答應越國的請求。伍員說:“不行。下臣聽說:‘建樹德行最好不斷增加,除去邪惡最好徹底幹淨。’從前有過國的國君澆殺了斟灌而攻打斟潯,滅亡了夏後相,後緡正懷著孕,從城牆的小洞裏逃出去,回到娘家有仍國,生了少康。少康後來在有仍做了管理畜牧的官,對澆滿懷仇恨而能警惕戒備。澆派椒尋找少康,少康逃奔到有虞國,做了那裏掌管庖廚的長官,才逃避了澆的殺害,虞思因此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封他在綸邑(今商丘夏邑縣),擁有方圓十裏的土田,有五百人的兵力,能廣施恩德,並開始實施複國計劃。他收集夏朝的餘部,安撫他的官員,派遣汝艾到澆那裏去做間諜,派季杼去引誘澆的弟弟豷。這樣就滅亡了過國、戈國,複興了禹的事業。少康奉祀夏朝的祖先同時祭祀天帝,維護了原有的天下……”同時《史記.吳太伯世家》中也記載:吳王夫差二年二年(前494),吳王夫差在夫椒大敗越軍,越王勾踐躲進會稽山派出大夫文種通過吳國太宰伯嚭請求媾和,願以越國作為吳國的奴仆之國,吳王想允許,伍子胥勸諫吳王夫差說:“從前有過氏殺了斟灌氏又征伐斟尋氏,滅掉夏後帝相。帝相的妻子後緡(mín,民)正在懷孕,逃到有仍國生下少康。少康當了有仍國的牧正之官。有過氏又想殺死少康,少康逃到有虞國,有虞氏懷念夏之恩德,於是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並封給他綸邑,當時少康隻有方圓十裏的土地,隻有五百部下。但以後少康收聚夏之遺民,整頓官職製度。派人引誘有過氏,終於消滅了有過氏,恢複了夏禹的業績,祭祀時以夏祖配享天帝,夏代過去的全部故物都收複如初。可以看出,司馬遷在《史記吳太伯世家》有關寒浞的記載與《左傳.哀公元年》相近,但“使人誘之,遂滅有過氏”與“使汝艾諜澆,使季杼諜豷”還是有所區別的,我們再結合《楚辭離騷》中的記載,“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和《楚辭天問》中“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利決,封豨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惟澆在戶,何求於嫂?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則看出,史記結合了《左傳》與《天問》即少康派汝艾打入有過氏,利用女歧引誘寒奡未成,但最終還是把寒奡殺死,同時還派其子季杼打入寒豷內部而滅豷,從而滅掉寒浞兩子最終奪回天下。而《竹書紀年》中的記載則在以上史料基礎上又進一步作了時間過程的相關補充:“帝相八年,寒浞殺羿。……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澆弑帝。後緡(緍)歸於有仍。伯靡出奔鬲,斟灌之墟。是為帝丘。後緡(緍)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伯靡奔有鬲氏。明年。後緡(緍)生少康。既長。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將至仍。少康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夏之遺臣伯靡。自有鬲氏收二斟(之燼)以伐浞。浞恃澆皆康娛。日忘其惡而不為備。少康使汝艾諜澆。初。浞娶純狐氏。有子早死。其婦曰女歧。寡居。澆強圉。往至其戶。陽有所求。女歧為之縫裳。共舍而宿。汝艾夜使人襲斷其首。乃女歧也。澆既多力。又善走(害)。艾乃畋獵。放犬逐獸。因嗾澆顛隕。乃斬澆以歸於少康。於是。夏眾滅浞。奉少康歸於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為天子。祀夏配天。不失舊物。”當然其後的《帝王世紀》、《路史》、《太平禦覽》、《冊府元龜》中都有記載,但大都基於左傳史記天問的記載並加以演繹而或有曲解。可是所有史事無外乎都證明了一點,就是寒浞恩將仇報暗殺後羿以盜國、盜家、盜妻的曆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