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氏與崇伯鯀對於帝堯欽定接班人的反對,使帝舜在帝堯的支持下最終下決心,處死了鯀、流放共工、驩兜、三苗,即在帝堯的主持下完成《尚書.堯典》所記載“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使民心都順服於帝舜。因此當鯀治水失敗被問責後,帝堯隨即主持進行了第二次民主討論,四嶽這才推薦的舜,從而名正言順的確定帝舜的領導權。
另外除了共工、伯鯀、驩兜、三苗外,納入帝堯執政團隊中的人才還是大有人在,如《史記》中所記載的,當舜在堯去世所用的十能臣:禹、皋陶(yáo,姚)、契、後稷、伯夷、夔(kuí,奎)、龍、倕、益、彭祖等,這些人在堯時都得到舉用並納入帝堯的人才儲備庫了。這些人的根基都不淺薄,除去帝堯的兄弟契和後稷。我們簡單分析其餘八人的家門出身。
禹父是鯀,鯀父是帝顓頊,顓頊父是昌意,昌意父是黃帝;皋陶又名皋繇、咎繇、咎陶、大業,偃姓。皋陶是顓頊之後,皋陶的母親是帝顓頊的孫女,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即皋陶,皋陶是牢獄的發明人,史載‘大業造獄而法律存’,同時《夏書》曰:‘昏、墨、賊、殺’大業之刑也’大業自己也說道:‘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伯益,名益,亦名伯翳、柏翳、柏益、伯鷖,大費,偃姓,伯為爵稱。皋陶的兒子,係趙、嬴姓諸國的受姓始祖。同樣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大業(皋陶)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伯益)。’前追其祖係,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業父—大業(皋陶)—伯益(伯益)。西漢劉歆認為山海經是伯益所作,在《山海經表》中劉歆道“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上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所不至,以所記聞作《山海經》”東漢趙曄《越王無餘外傳》:“(禹)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裏數:使益疏而記之,故名之曰《山海經》”
伯夷是炎帝的直係子孫,炎帝的妻子,即赤水氏的女兒聽訞生下炎居,炎居生了節並,節並生了戲器,戲器生了祝融。祝融降臨到江水居住,便生了共工。共工生了術器。術器的頭是平頂方形,他恢複了祖父祝融的土地,從而又住在江水。術器子名勾龍,勾龍生了伯夷,佐帝掌四嶽,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為呂侯,薑太公呂尚,即其後。共工的從孫伯夷,是帝顓頊之師,帝堯時輔政,掌管禮儀,帝舜時正式任命他為秩宗。大禹治水及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的心腹之臣。帝舜晚年賜伯夷恢複薑姓,封為呂侯,四嶽之一,其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伯夷後被尊為呂姓始祖。
夔雖不知其祖,從其形象應是九黎之後,據《呂氏春秋.慎行論之六.察傳》載,夔是從基層被提拔而起的。《呂氏春秋》記載“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