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3電影“小時代”興旺現象的冷靜思考(2 / 3)

我們所要麵對的是正是“大時代”的複雜性背景,除了祛魅的整體氛圍之外,社會曆史的糾結也決定了稚嫩一代對於教化的抵觸,而實在說,被反對者所指責時,的確拿不出既能彰顯大時代風采又吸引年青一代感受的創作,多數不是孤立無援地需要頂禮膜拜,就是孤芳自賞的、缺乏生機卻符合舊有觀念的創作。麻煩在於,對於小時代感受的年青觀眾而言,低劣似乎身心俱損、一望而知,高尚卻不能打動身心,而投合我們所以為的卻是傳統所認為膚淺卻似乎貼近身心的電影。

市場問題實在是受眾問題,而受歡迎的市場又不是精神價值的聚合,而市場取舍的根本是票房受眾,受眾所負載的時代風習才是決定創作收益的根本。主宰市場創作的跟風未必不是一時之需,卻肯定非曆史評價的依據,但眼下,小時代的青春炫耀、些微的情感懷念、奢侈的追求烙印等,卻大行其道。誰能說服市場改變?

2.受眾認知的分析

關於小時代的情調彌漫大時代的市場,顯然和網絡所帶來的文化新潮有關,新的一代人已經厭煩你指我聽的教化方式,而習慣自我選擇、自我擁戴、自然趨近表達自我的生活方式,粉絲的興盛是一種顯現:我喜歡,我就相信!而大時代高調發展的好處增加了他們對於沒有配套的社會文化遲滯的不滿,電影的大製作是大時代的必然現象,否則國家文化如何表露?但趨向自我小時代情調的人們更需要生發自己個體情感的創作,而天然呼應隻屬於這一個年齡段誇飾的生活表現,於是這幾年青春題材、小妞電影等忽然成為興盛的對象。從徐靜蕾創作到楊冪主演電影,到郭敬明小說電影,青年偶像、意見領袖的登場也是順乎自然的現象。接下來的韓寒電影等具有網絡號召力的創作逐一把持青年受眾也是不難看到的想象。

問題在於,一些偏激的議論和市場小時代陶醉交織,反而推紅了這些創作,改變了傳統的口碑和市場的直線關係,在西方人們也不解的現象出現了:評價不高的電影怎麼會得到更多市場擁躉?其實看看當下電影從十幾年來廠家防範被記者偷窺劇透而提前毀壞口碑的可能性,到慢慢開始主動製造所謂的“緋聞”,再到看清楚這時代對於創作的批評反而可以激發關注,爛片吐槽卻能更飄紅還成為營銷事件,的確對於傳統而言匪夷所思,卻是當下不少人們興奮的觀念,似乎典型地顯現了時代無聊而失範。究其實質,既與大文化沒有標準、傳統守則被轟毀、正派文化的虛假得不到澄清等相關,也和新生一代自我建立網絡時代的默認守則卻不能得到大時代的預期關注,而實際上民間的自我暢行的認知(從網絡語言到偶像價值、從自由趣味到電影審美淡化等)不能上升到大時代主流認可,於是愈發反叛的得意也就成為一種故意。

而關鍵是,變化的後麵凸顯誰更真誠的問題!小時代的喜好自然不加掩飾,看看也是他們吐槽最為激烈的也同時是他們不怕顯露對於青春浪漫遊戲和膚淺故事的關注,而大時代拿得出幾樣出自於堅守的透明?就掩飾的被青年群體的嘲笑,和不能真誠顯示內心的喜好真誠而言,青年一代真是超前。而傳統的習慣卻是屈就。這時代對於他們而言都有點好賴無所謂但態度卻重要時,缺乏坦誠的態度成為判別的首要指標。毋寧說,就是爛片也敢於征集意見而依靠大膽來博取注意的逆襲,也是一種時代注解——對於虛假的反撥。

然而我們似乎不習慣,傳統勢力會斤斤計較於表麵,至少判斷好壞總是需要是非分明吧來挑剔?而人家覺得是非在真誠度上才是第一位的。當年的電影《色·戒》、電視劇《蝸居》都不敢正視,如何信任你的判別好壞的觀念?

回到正題,其實關於小時代的這部電影絕對談不上留存時代曆史的大堂,這兩年一批高票房的電影都可以如是觀,就在於它是一種被時代所迎合的小情調的潮流而已,但是什麼讓時代迎合卻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而更為重要的是大時代的電影除了自身也不由自主地迎合市場卻不能鉚接外,對於創作的真誠在骨子裏是不是還不如大膽、膚淺的創作來得坦誠?電影論及真誠而言,大膽和袒露才是小時代電影貼近新一代感知的所在,盡管這袒露的真實和表現的過度依然不容易被我們所接受。

3.表現內容剖解

從《小時代》到《小時代2青木時代》,一切依舊,而批評的多樣化一點也不影響受眾的觀賞。續集在《小時代》的高票房和吐槽的壓力下逆勢而上,盡管不如前一步的張揚,但上映後至今依然具有相當的排片量,觀眾還是絡繹不絕。客觀而論,比起七夕時節聯袂而上的幾部青春偶像電影,影像的努力和情節的叫勁以及風格堅持,卻是顯得突出的一部。所以作為一種表現小時代大眾文化的代表,依然要繼續分析其內容本質。

小時代電影是有意無意疏離大時代的個體找到舒張身心的體現,卻實際上在電影中試圖實現夢幻裏的“高富帥、白富美”期望,而小時代電影依然沒有脫離瓊瑤情感劇模式與港台地區豪門恩怨家庭劇的混合。

關於小時代電影的興旺不能不歎息世風變化,電影藝術審美觀念已經飄逝,直截了當地觸及娛樂成為小時代受眾的歡悅理由。看那七夕電影中《一夜驚喜》,無來由的白富美懷孕的生造故事,然而在劇場中很容易感受周圍的效果確實是笑聲不斷,人們興趣盎然地觀看範冰冰的夢幻其實是自己的內心期求,而這一類所謂的電影滿足於即刻的好玩已經占據上風,創作滿足這樣心態的理由似乎合理。而固守電影是藝術的人們懷抱著創作要有合理性的傳統觀念,卻真的一點也得不到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