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3年度音樂焦點解讀(2 / 3)

二、音樂本體分析

然而,無論以怎樣的視角去看待《中國好聲音》,“音樂”仍然是其最重要的主體。這一季的《中國好聲音》在音樂本體方麵,可謂個性鮮明、特點突出。

第一,流行化、國際化與民族化等眾多音樂元素的增多。電視音樂選秀節目本就以流行音樂為主體,在《中國好聲音》的舞台上更是將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從去年舞台上張瑋的《HIGH歌》,到今年王洪迪的《愛愛愛愛》,這些極具流行、時尚、先鋒的音樂作品及演唱,都成為了引領時尚潮流的音樂元素。而另外一方麵,據不完全統計,在今年海選五期節目(包括外卡戰學員)中,曲目共計63首,其中英文歌曲計14首,比例占22%。而在去年曲目共計76首的情況下,英文歌曲隻有7首,比例為9%,這一顯著變化,反映了我國流行音樂國際化程度的提升。除此之外,原生態音樂也是近年來音樂界的話題之一,越來越多的民族歌手出現在節目中。朝鮮族女歌手崔蘭花、哈薩克族男歌手塔斯肯等,他們都以本民族獨有的歌曲展示了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百花齊放的特點,在流行音樂占據高位的電視選秀中占據一席之地,得到評委、觀眾的一致好評。這是對我國民族音樂的宣傳,也是對原生態民族音樂與市場結合的有力佐證。

第二,音樂技能化程度的增強。從演唱技術來看,流行音樂向來以單旋律的橫向線條發展為主,注重詞與曲的結合,和聲在流行音樂中被運用的機會並不是很多,但《中國好聲音》中的多聲部演唱是其亮點之一。從第一季開始,在第二階段(即導師分配成員)中,以兩兩隊友合唱方式演繹,對每一首單旋律歌曲賦予了新的生命。尤其在今年的聲音組合——毅光年組合同台飆歌《沒離開過》,更是出現了和聲穿插、多聲部和聲等較為高難度的技能表現。而從詞與曲的結合來看,如轉音王子葉秉恒、來自秦皇島的王拓,他們通過豐富的音高變化、音色變化,嚐試流行音樂中“一字多音”的演唱,使旋律更具曲折性、推敲性。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使流行音樂擺脫了簡單易唱的誤區。

第三,注重流行音樂的內容性。從情感表達來看,相較於古典音樂、民族音樂而言,流行音樂總是給人以不飽滿、無內容的印象,除了一些情情愛愛便別無他言。但今年,我們經常會聽到評委要求學員注重歌曲的內容性表達,甚至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學員的成長經曆、學習背景等。或許有人質疑,這是為了節目增加看點的噱頭,但筆者認為,適當地了解演唱者、創作者、創作時代對於作品的理解將更加深刻,這主要是緣於音樂的特殊屬性。如果說作曲、作詞者是作品的原創者的話,那麼,歌手在演唱時是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而聽者由於個人生活、成長環境不同,理解肯定有所差異,實則是在進行三度創作。從創作者到演繹者,再到聽眾,這三個角色共同形成了一個互相依存的音樂磁場。因此,在注重流行音樂技能性表達的同時,應該更加全方位地去關注音樂背後的故事。

第四,改編創作成風。有思想的音樂才會光彩奪目,有創新的歌手才不會曇花一現。在節目中,大量經典老歌被改編、翻唱,選手們已經擺脫掉了對歌曲的單純模仿、傳唱階段,取而代之的是頗有主見的改編與創作。在已有作品的基礎上,通過演唱方式的改變(如改用說唱、搖滾等唱法)、調式調性、節奏節拍、音響配樂等音樂元素的改變重新演繹,如丁克森的《bad boy》、蘑菇兄弟的《睫毛彎彎》等作品,都展現出其超強的流行音樂改編能力。

可見,《中國好聲音》在關注大眾參與性的同時,也注重了音樂本體的技術特點、情感變化。與其說是一場比賽,倒不如說是一場極具欣賞價值的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