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音樂焦點解讀
聚焦:2013年藝術文化現象
作者:張璐
中國自古便有“選秀”一詞。從古代的宮廷選秀到現代各式各樣的評選活動,選秀在我國可謂曆史久遠。近年來,藝術類的選秀活動更是獨樹一幟,其雨後春筍般迅速湧現,搶占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熱議的焦點。從2004年湖南衛視首推較為成熟的大型音樂選秀類節目《超級女聲》,到今年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第二季》,電視音樂選秀類節目用近10年的時間奇跡般地創造了口碑、商業雙贏的局麵。
一、研究綜述
2013年我國各大電視台出現了如《中國好聲音第二季》(浙江衛視)、《中國夢之聲》(上海衛視)、《中國最強音》(湖南衛視)、《中國星力量》(山東衛視)、《最美和聲》(北京衛視)、《中國紅歌會》(江西衛視)等10餘檔火爆熒屏的音樂選秀節目,這些耳熟能詳的節目,不僅使得大眾消費群體的熱情高漲,也使學者對其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從2007年以梅慧文《快樂電視選秀——解碼〈超級女聲〉引發的選秀現象》為代表的著述出現,到今年的袁惟仁《勇敢一點——聽袁惟仁談選秀》,探討音樂選秀的專著已不在少數,文獻類更是不勝枚舉。截至目前,通過中國知網(CNKI)搜集到“音樂選秀”類條目多達3729條,僅2013年針對《中國好聲音》的評論就高達1206條。這些研究雖角度各不相同,但總體來看,主要集中於對以下三方麵的探討。
第一,從《中國好聲音》看電視音樂選秀類節目。這一類研究偏重於整體性、開放性思考,多從節目特點入手,從而引發對電視音樂選秀類節目中某一個問題或幾個問題的思考。如彭國坤、李燕臨《從〈超級女聲〉到〈中國好聲音〉探析我國音樂選秀類節目的新發展》;黨蔚、同海怡《由〈中國好聲音〉看中國電視音樂選秀類節目的末路突圍》;李海波《〈中國好聲音〉的成功之道》等。其大多站在節目的成與敗、利與弊的視角,通過《中國好聲音》整體性展望電視音樂選秀的未來。顯而易見,我國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已正式拉開帷幕,但這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娛樂事件,也不僅僅是一個個音樂作品,而是充分體現了各大電視台戰略思維的較量,象征著我國電視音樂產業鏈條的初步形成。
第二,關於節目建構模式的研究。這一類研究多從節目定位、創建模式、機製內容等方麵展開探討。任玲玲、熊磊麗、陳超在《中國音樂選秀類電視節目模式的創新因素分析》中指出《中國好聲音》節目的創新模式在於“國外模式,本土化修正;逆反創新方式;塑造英雄,獲得移情效應三大優勢”。王世龍的《論〈中國好聲音〉的節目定位和模式創新》則指出,這檔節目之所以能夠異軍突起,取得成功,主要就是源於其精準的節目定位、國際化引進與本土化結合以及明星與草根的互動反轉等三大因素。可見,《中國好聲音》的創新模式構建——國際化引進與本土化結合已經得到社會、學者的一致肯定,或許這也正是其在同類節目中取得壓倒性勝利的重要法寶。
第三,關於電視製作運營的研究。此類研究偏重對於電視媒體的關注,如對《中國好聲音》“製播分離”問題的探討,這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在電視選秀節目中的實現。王琪在《從中國好聲音,看電視體製製播分離的重要意義》中提到,正是由於製播分離的機製,使得《中國好聲音》在廣告收入、衍生品等方麵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收益,製播分離將是我國電視體製改革的必然選擇。
總體而言,除了大眾津津樂道的評頭論足之外,關於《中國好聲音》的研究,學者多以傳播學、新聞學、營銷學等方向為主,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