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風格就是中國風格
封麵人物
作者:徐華
範華,男,漢族,1961年8月生,陝西藍田人。陝西國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98年以來被評為西安市有突出貢獻青年專家、西安市文史係統德藝雙馨先進個人等。1989年創作《孕育大地》入選全國第七屆美展。1990年作品《高山流水》入選全國林業美展,先後獲優秀獎、二等獎。1998年作品《高泉》入選全國山水畫大展。曾先後赴中國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國舉辦畫展並曾多次赴美國講學。
徐華(以下簡稱“徐”):一百年以來,由於西方強勢文化的不斷衝擊,使得中國畫教育體係以及教育理念都被西化了。全盤西化中的中國美術教育,嚴重阻礙了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找回屬於中國人的藝術精神,確立自我的文化主體,呼喚中國畫藝術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範華(以下簡稱“範”):我認為,探尋王維繪畫的精神對中國畫教育具有現實意義。當前中國的美術教學體製大多是照搬西畫的,對於中國畫的發展雖然有一定的意義,但從長遠來看存在很多問題。畫家王金嶺說:“如果中國沒有徐悲鴻引進的西方美術教育體製,中國畫的發展可能是另一種跡象。”中國畫發展有其自身規律,中國畫需根植於中國文化的土壤裏而非改良或嫁接就能成功,在我看來,不應該照抄西方,也不應該純粹地模仿古人,而是要在傳統文化精神中找到與相契合的時代精神,藝術貴在發展,根本在於傳承。
徐:聽說您是藍田人,請談談“輞川”的人文曆史。
範:我從小就生長於藍田輞川,這裏雖是秦嶺,卻有著江南的秀美和北方的雄奇。“輞川”位於藍田縣城西南約5公裏,峰巒疊嶂,溪流密布,有多條河流同時流向欹湖,川流環湊漣漪,形似輞狀,“輞川”因此而得名。“輞川”坐擁三山一水,唐代的白居易、裴迪、元稹、王縉,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人都曾造訪於此,並寫下了諸多詩篇。這裏素有“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的美譽。王維的“輞川別業”位於輞川穀,它是一條延輞峪河西南至東北走向的峽穀地帶。唐開元十六年左右,王維在這裏購得一片荒蕪的山莊,依山川自然地勢,在綿延的“輞川”山穀中營造了華子岡、文杏館、金屑泉、鹿柴、茱萸沜、椒園等二十景區。王維將詩與畫的審美視角融入到園林營造當中,創造了一個可居、可遊、可耕的世外桃源。這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銘刻在我的心中,出於對山水的眷戀,也促使我考入西安美院學習中國畫。大學畢業後,我抱著對家鄉的熱愛,自費在這裏建立了王維紀念館。由於一些原因,如今的王維紀念館已經麵目全非,隻留下了當年我題寫的一塊石碑。
徐:您是如何看待王維的繪畫風格?
範:關於王維繪畫風格,張彥遠在卷十中說“餘曾見破墨山水,筆跡勁爽”。荊浩在《筆法記》中說王維“筆墨宛麗,氣韻高清。巧寫象成,亦動真思”。從中國畫發展的曆史長河中來看,我認為王維的繪畫風格具有以下兩大特征:
◎水墨至上,墨畫合於自然
關於用墨,謝赫的六法中也未提及,直到王維才“一變勾斫之法”而以“水墨渲淡”風貌延續至今。王維成為水墨山水畫的開創者。傳王維所作的《山水訣》中就有“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山水畫的主流趨向體現自然之道的水墨山水,其核心思想是墨畫合於自然。
唐代繪畫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出現了“水墨”這一獨特的繪畫形態,這種轉換,有文化傳統和物質材料的原因,但主要的根源還是來自於觀念方麵。關於“水墨”,張彥遠論畫把它抬到了一個形而上的高度,“夫陰陽陶蒸,萬象錯布,玄化亡言,神工獨運,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雲雪飄颺,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綷,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從而使“墨”超越應物層麵,體現了大自然永恒運轉的生命力,屬於畫道中的最高層次。水墨可以表現宇宙的淋漓生命,也可反映中國畫家突破形似追求生命內蘊的精神。水墨畫合乎於文人畫家空靈淡遠的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