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設計的“發現之旅”(1 / 3)

設計的“發現之旅”

熱點述評

作者:葉冬

2013年12月1日至15日,由深圳市設計之都推廣辦和深圳大學聯合主辦,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深圳現代設計博物館和深圳現代藝術與設計研究中心承辦,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中心基金資助的“2013深圳設計論壇暨設計邀請展”在深圳大學舉行。

該論壇自2005年舉辦首屆以來,已成功舉辦4屆。本屆論壇以“發現之旅”為主題,邀請國內外設計界的專家學者暢談在設計理念、設計見聞、設計實踐以及設計教育方麵的最新成果,力圖探索、開辟設計的新方向、新領域,提升設計的新境界。論壇分為一個主論壇和三個專業分論壇,主論壇於12月1日上午在深圳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行,分論壇於當日下午在深圳大學科技樓3個報告廳同時舉行。

在主論壇上,德國包豪斯大學造型學院院長Frank Hartmann以“美學回歸”為主題,第一個發表演講。他認為,美學是對美的鑒賞與評估,在藝術和設計領域是對新文化現象以及現實經驗感受的感知和再現。隨著社會發展,現實美學也有一個很大的轉型:從美學到無美學,美學的意義突破了可以觸摸、可以具體感受到的科技或科技感受承載物。高科技手段所展示出來的設計樣品和形式,讓我們感覺社會生物科技特征越來越不明顯,越來越沒有界限。最後,他以設計師凡德菲爾德的一個建築樓梯設計為例,講述設計之初設計師曾被要求更功能化,造價要低,要符合當時的需求,但是設計師堅持自己的底線,讓我們現在不僅從視覺上看到美,而且走上走下也感到一種享受。Frank Hartmann指出,設計師就應該堅持這樣的“美”。

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趙健緊扣本次論壇的主題“發現之旅”,用沒有文字的圖片給我們提出了設計發現的兩個方向:從行為發現設計和發現環境,並指出中國當下設計關於行為的研究以及關於行為的發現遠遠不夠。他提出,我們可以從世界上任何一種生命形式的行為中去發現,也可以從任何一種環境中去發現去研究,使其設計為人民服務。他認為,這種發現應該是具有時代性的,這個時代不應該是簡單意義上的進行時,而應該是未來進行時。

康奈爾大學環境藝術係主任Kathleen Joan Gibson介紹了她最新的“康奈爾大學室內設計模型教學與研究”項目。項目主要對設計語言與室內設計的關係進行研究,希望用新的語言讓所有新知識更加可視化。目標是用曆史呈現的角度,通過對現當代室內設計的具體實踐進行分類歸納,從而產生一套新的圖形學。同時,也希望總結出一套全新的設計語言詞彙來定義設計的途徑和軌跡,並建立一個新的數據庫。項目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加強設計史和工作室之間的聯係紐帶,使設計師更明白他們的作品是可以成為時間軸上的一部分,是有時間生命周期和記錄意義的,並且使從業人員與客戶溝通進行得更加便捷和清晰,使設計工作變得更有意義。

中央美術學院許平教授就中國設計的未來發表了題為“設計的大地——作為新興經濟體國家的中國及其設計活力”的演講,指出就本質而言,設計是麵向未來、構想未來、展現未來、引領未來的事情,並將中國設計界出現的一些對未來的探索稱為“向設計的大地回歸”。“向設計的大地的回歸”包括了回到生活的本源、關注社會的發展、幫助貧困人群、關注民生安全、設計轉向鄉村,以及設計麵向自然界和讓更多的人共同參與,共同推進社會的協同創新。向鄉村學習、向生活學習,並尋求回歸之路的探索是中國設計令人欣喜的未來所在。

西班牙巴塞羅那艾麗薩瓦設計學院的Daniel Cid Moragas教授以“巴塞羅那行動”為主題,向與會者介紹了巴塞羅那市的城市創意、創意文化等方麵的情況。其中,2013年10月在巴塞羅那舉辦的設計展和論壇上,他們通過實時、實地、實況的調研,用所得的數據,在一麵牆上用點線連接的方式將整個流程動態化地記錄了下來,具體形象地將我們現在所麵臨的問題和社會矛盾及時展現出來引起大家的思考。另外還展示了一些倡導學院派設計和商業價值聯係,宣揚“和平與希望”,以及用音樂和新媒體將人的生命體征用具體的聲音表現出來等項目。最後展示的是一個在美麗的海島村莊舉行的藝術活動,人們將數百隻灌滿檸檬汁的發著熒光的手套掛滿了整個海灘,倡導人們創建和諧的生態環境。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裝飾》雜誌主編方曉風講述了“當代設計的創新路徑”,提出了創新的三個層麵:形式創新、結構創新和社會創新。形式創新區別於形式遊戲的形式創新,核心在是否能解讀這個時代,在於通過形式把這個時代的精神實質或特點進行更好地闡述;結構創新區別於承重的功能性結構,而是指形成事物關係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原始本地工藝的保留和繼承;社會創新是通過設計改善社會關係,這裏蘊含著豐富的設計機會,生活本身永遠是設計首要關注的對象。方曉風指出,協同創新才是大勢所趨,隻有擺脫視覺生產的邏輯,才能具備協同創新的條件,因此,設計師更應該注重提高綜合能力,從生活中尋找設計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