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義時期音樂作品的美學特征
學術論壇
作者:胡亞蓓
【內容摘要】從狹義角度說,古典主義是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形成於維也納的一種樂派,亦稱“維也納古典樂派”。以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為代表。這個時期強調音樂風格的高雅,突出“理性”,追求“自然”。文章以布瓦洛理論經典《詩的藝術》為主要分析依據,強調其提出的“良知感”“理性感”,突出分析這個時期的音樂美學特征。比如一係列和諧、真善美、痛苦與希望、古典與世俗、激情與理性、柔美與壯美等美學特征,從而分析了古典主義音樂的美。
【關鍵詞】古典主義音樂理性柔美壯美希望
古典主義時期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音樂作品比較注重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統一,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在創作上,確立了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及各類室內音樂的體裁和形式,對之後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有深遠影響。這個時期的音樂表現出情感真摯、結構嚴謹、崇尚理性、語言質樸的特點。可以說,這是歐洲音樂史上比較重要的一個時期。從美學角度說,古典主義不提倡音樂作品反映社會現象和政治麵貌,也否定想象和飄忽無常的情感,其主張情感“中立”,提出“藝術至上”的立場,認為作曲家應該擺脫主觀喜好,以冷靜、客觀的態度把古典的內容用現代手法再現出來。
一、古典主義音樂特點
(一)以恢複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為目的
古典主義音樂,以恢複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為目的。注重形式上、結構上的和諧,追求表現客觀的美。
(二)強調風格的高雅
古典主義以“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紮特和“樂聖”貝多芬為代表,其特別強調風格的高雅。雖然這個時期的歌劇中有一些通俗成分,但並不影響這個時期高雅的主流。
(三)突出“理性”
布瓦洛在《詩的藝術》中突出了“理性”美。其認為,任何事物都有“理性”的美,有理性的音樂才是美的、真實的,理性的藝術才能永恒,才能完美。而所謂“理性”是有一定的規範和規則的。比如亞裏士多德的《詩學》,他們的理解和規則是“三一律”,即時間、地點和情節一律。戲劇尤其突出這一點。
(四)追求“自然”
布瓦洛在《詩的藝術》中認為“古典就是自然”,美就是如何把自然這種美體現出來。
比如:18世紀上半葉意大利出現了喜歌劇,其反對意大利正歌劇“矯揉造作”,追求的就是一種“自然”的效果。“自然”表現在劇中人物常常是社會中下階層,比較大眾化,場景也是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劇詞幽默、口語化,音樂也很“自然”。
(五)簡潔和清晰
簡潔和清晰應是歌劇音樂永遠追求的原則。古典主義時期是器樂比較繁榮的時期,人們不太欣賞比較複雜的音樂風格,提倡一個簡潔明晰的主調音樂,這是音樂的旋律與和聲是否簡潔、是否美的一個依據。簡潔的音樂、簡潔的旋律成為這個時期的音樂美。
二、古典主義的音樂美
海頓是古典主義風格的奠基者,其確立了古典主義體裁和形式。莫紮特推動了古典風格趨於完美。貝多芬最終完善了古典主義風格。古典主義成為19世紀浪漫主義的引路者。
(一)完美與和諧
布瓦洛在《詩的藝術》中認為,“和諧”是藝術最基本的出發點,其從“和諧”角度對詩歌的語言與結構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如“精選和諧的字眼”“把不同的各個部門構成統一和完整”等。萊辛是德國啟蒙主義美學的代表,其期望通過詩畫的統一將感性與理性、客體與主體、美與表現加以統一。同時,其還將醜與崇高引入美學領域,作為重要的美學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