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時代的環境藝術倫理設計思考
學術論壇
作者:李東遙
【內容摘要】人類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帶來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和資源的枯竭,為了達到環境和設計的相互平衡,需重新考慮低碳經濟下設計觀念的內涵,文章以王澍設計的象山校區為典型案例,係統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設計理念的相互融合和促進。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設計建築王澍
21世紀在人類發展史上是一個嶄新的世紀,經過漫長的等待與煎熬,人類文明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物質文明的飛速跨越卻伴隨著一係列的生態危機和能源的枯竭。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與過度消耗、大氣汙染與森林草地銳減等現狀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我國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空間的拓展和住宅區建設規模的擴張,使得城市廣場、公共建築、園林景觀和人居環境的設計需求迅猛增長。麵對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和居住空間的膨脹,迫使設計師從倫理學的角度重新審視如何有效地使用自然資源,使設計藝術和資源利用之間達到合理平衡,並適時地把低碳設計理念引入環境藝術設計,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得以健康持續發展。
一、當代環境危機的表現
回顧曆史,人類發展經曆了原始文明時期、農業文明時期和工業文明時期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目前,我們所處的工業文明時代是人類利用科學技術和理性工具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結果。工業文明的出現使人類對自然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人類逐漸認識到憑借科技的力量可以使自然為我所用,通過無節製的開發和攫取來滿足人類日益貪婪的占有欲。對自然的強取豪奪使人類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不僅使子孫後代的利益蒙受巨大的損失,還使當代的人類生存環境不斷陷入危機的窘況。2002年5月1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巴黎發表的全球環境綜合報告中指出,人類環境正遭受著越來越嚴重的危機:大氣汙染、酸雨汙染、森林銳減、土地退化以及生物種群瀕臨滅絕。為此,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湯因比曾說:“人類的生存再沒有比今天再危險的時代了。”
造成當下環境日趨惡劣的原因之一,是全球變暖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嚴重地威脅到全人類生存生活的質量。麵對不斷惡化的環境問題,科學家發出迫切警告:如果人類不對目前的現狀保持足夠的危機感,不采取措施有效抑製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那麼到下世紀中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達到本世紀的兩倍。而二氧化碳的驟升必然導致全球變暖的後果。全球氣溫升高首先使生態可持續發展遭受破壞,人類自告別蠻荒時代進入現代文明以來,為自身的發展需要通過科學技術的手段征服改造自然,使人類活動的疆域不斷擴大、現代化步伐的力度不斷加強。而地球的生態係統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精細和繁複的優勝劣汰的演化過程,陽光、空氣、山川、大地、河流等自然因素相互協調、相互製約、井然有序地構成一個複雜無比的生態圈,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人類與自然界彼此依存、對立統一,共同形成了平衡統一的生態關係。正是因為人類自身欲望的無限製膨脹,無節製地向自然界索取,向自然界大肆排放工業原料和有毒物質,使自然界的生態圈陷入衰退的窘境。全球氣溫升高的另一隱患是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地球上的生物種類隻有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才能夠繁衍生息。目前,全球氣溫變暖的趨勢使得生態環境惡化的特征已經越發明顯,去年冬季歐洲部分地區的罕見冰雪天氣和全球部分地區夏季的超高溫現象已經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因為氣候的詭異變化已導致人們出現心髒病和呼吸係統疾病,同時氣溫升高促使生物鏈條中的動植物出現斷層,一些食物鏈中的生物逐漸消亡,打破了原本和諧統一的生態係統的運作。
在漫長的地球演化進程中,人類文明迄今為止已經存在了上萬年,現代文明也發展了二三百年。在工業文明出現之前的人類農業時代,人類以手工業生產為主要謀生方式,當時經濟水平的高低依賴於生產力和生產技術水平的發展,由於受到生產力水平的製約,城市進程隻能在有限的地理空間內進行。因此,在當時的經濟格局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相對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相應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上。當時生產勞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足以破壞生態的平衡,這一時期的手工業的進步給自然環境施加的壓力,有機世界完全能夠以自身的調節機製對抗這些危害,並以循序漸進的節奏恢複原有的生機。然而工業時代的到來攪亂了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眾所周知,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分別以蒸汽機和內燃機為標誌,以此為契機,人類開始了機器時代的生產模式,而這一生產方式的結果是對自然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和攫取。與此同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數量遠遠超出大自然可以承受的範圍。據不完全統計,工業文明發展至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急劇攀升,上升的幅度已經接近前兩個世紀空氣中碳的上升幅度。更為可怕的是,目前二氧化碳以每年2.00PmP的速度不斷增長,按照這樣的標準,人類社會在21世紀30年代,空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數量將達到工業時代排放量的兩倍,而工業化進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將在大氣中潛伏幾十年甚至更長久,毫無疑問,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高碳生活形態已成為我們生存的常態。
高碳的生活形態無疑會對當代人的生活環境產生很大的負麵影響,因此,近年來低碳的生活理念和設計原則已經逐漸被人們接受和認可。低碳這個詞是從英文借鑒而來的,原意是指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較低。目前在國際上已經逐步達成共識,即一個國家的生態環境的狀況要依據這個國家經濟發展消耗的碳的排放量而定。迫於形勢的壓力,在全世界範圍低碳生活廣泛受到人們推崇。以低碳理念為支撐的低碳技術旨在改變人們傳統的高排放、高消耗和低效率的生產模式,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對環境的汙染。低碳理念的宗旨是營造和諧、綠色、環保的生存環境,提高人類生活的幸福指數。其為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經濟建設的健康蓬勃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為了有效地實現這一願景,低碳設計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解決途徑。在全球經濟迅猛發展的現實條件下,意識到並推進低碳文化的興起,是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對當下設計從傳統轉型的重要依托。因而設計師要在設計中充分考量低碳文化的觀念和設計的文化內涵,使設計的產品能夠與生態環境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在設計的作品中應該體現出作品獨特的設計精神,從而使低碳設計不僅僅成為一種創意概念,同時,能夠深入影響人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這也是現階段設計師應具有的使命感。
美國城市理論學者劉易斯·芒福德曾說:“人類用了5000多年的時間,才能對城市的本質和演變過程獲得一個局部的認識,也需要用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全弄清楚那些尚未被認識的潛在特性。”城市的曆史可以說是伴隨人類的曆史一起發展完備的,要想了解城市的發展曆程,需要把目光投放到遙遠的年代,去探尋古老的城市建構對於我們今人的啟示。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精神,在遠古農耕時代,中國古代哲人的思想精華中就蘊含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這一思想與現今人們提倡的低碳綠色環保的城市建設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人類生存環境不斷受到來自大自然報複的狀況下,人們殫精竭慮去思考新的技術支持和能源替代品時,不如從遙遠的古代去尋找那些曆久彌新的經得住歲月磨礪的蘊藏生命力的東西,以充實在現代都市中被鋼筋水泥日益禁錮的創作靈感。古老的中國在經濟高速發達的今天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從古代先哲的思想中擷取智慧的營養,能夠幫助我們走出現代化帶來的環境危機的迷局,去探尋人類與自然的本初的真義。
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蘊含著深刻的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的價值觀念。“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哲學最為本質的思想之一,其核心價值觀就是承認自然界是具有生命意義的存在。道家思想始終堅持認為,自然界是比人類更為真實和永恒的存在,莊子一再強調,天乃是一切萬物的本源,人類和自然界應是和諧的統一整體,不應將自身的價值淩駕於自然界之上,以自己的一時貪念和私欲來破壞自然的運行規律。道家還認為,世間萬物都應該按其自然的樣式存在,而不應該違背自身的發展規律。萬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和合法的地位,因此,天地萬物於我們都是一種平等的關係,自然界與人類都是互相依存的統一整體,事物無論其形狀和形態如何,在本質上都是平等的,從微觀的有限的眼光看待事物是有區分的,但是從無限的宏觀的角度觀察,萬事萬物的差別便微不足道了,正如道家所言:“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在本質上自然萬物與人類是共生共榮的存在,古代的哲人對自然界總是懷有同情和敬畏的感情,在他們的意識裏,萬物是有生命和靈性的,而且是多樣性的樣態存在。人類應該尊重事物的多種存在。而不應人為地幹涉這一自然的進程。因此,莊子十分強調,人類不應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各具特性的事物,不能把人類的生存建立在對自然的掠奪上。那將帶來可怕的後果,打破自然界的和諧狀態,有悖於“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道德訓誡。因而,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告誡人們珍愛個體生命的真實存在,不要終身為功利和利益所累,而迷失生命的本真體驗。古人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老子的“生而不有”的思想可謂是崇高德行和生命智慧的體現。在老子的思想中,“道”之所以具有令人尊重的特質和至高的權威,不是因為其是宇宙萬物的主宰者,而是在於“道”是萬物生長的本源,卻又不將天地萬物視為私有的德行。萬物能夠生生不息,繁衍至今無不憑借道的這種崇高德行。在高速發展的經濟背景下,人們無節製地從自然中攫取大量的能源以滿足自身的發展和對物質的需求,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人類以勝利者和征服者的姿態自居,物質的高度前進確實以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為代價,並使子孫後代的生活麵臨嚴重的能源短缺的困境。道家思想中已經涵蓋的生態智慧觀念對於身處現代工業化的人類有著很大的啟示作用,人類與自然是互生共榮的關係,人類的繁榮發展、生生不息隻能建立在萬物欣欣向榮、綿延不斷的基礎之上。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人類與自然的相處中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承認萬事萬物的生命價值,但是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和文明的發展最終要由人的力量來推動。在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體係中一般認為人是天地間最臻於完善的生命,萬物之中隻有人具有生命精神,孔子還認為天與人的內在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人應該像天那樣熱愛和尊重宇宙萬物。這看似與今天的和諧社會的建構沒有必然聯係,值得關注的是,天人合一的本質內涵直接指向一種精神的意義,這種意義就是“仁”,其蘊含一種悲天憐人的倫理情感,這種情感是人與宇宙萬物和諧相處的本體,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生命哲學。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我們傳統思想吸取精粹,人類自身的發展需要工具理性的介入,但價值理性的重新審視也是十分必要的。敬畏天地萬物的生命存在,像古代哲人一樣,將天地萬物注入我們的人文關懷和宇宙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