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為藝術的中國困境(1 / 2)

行為藝術的中國困境

學術論壇

作者:高喆

【內容摘要】行為藝術(Action Art)在西方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誕生以來的幾十年間,其形式、內容不斷發展豐富,並於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引入中國。由於各種原因,中國行為藝術的發展麵臨困境。

【關鍵詞】行為藝術中國現代藝術困境

行為藝術(Action Art)是西方後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出現的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是自現代主義藝術運動以來,各種藝術形式融合發展的結果。從形式上看,可以把其理解為由活動雕塑、行動繪畫以及觀念藝術等藝術形式與表演藝術的結合所發展出的新的藝術語言形式。作為後現代藝術以來的一種主流藝術形式,行為藝術本身包含著三個基本的因素:行為(或者行動)(Action)、身體(body)、偶發(happenings)。而具體到某一個作品時,也許會對其中的某一個因素有所側重,它們並不是按同等的比例存在於任何一個作品中的。

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行為藝術傳入中國,這是中國在經濟上實行改革開放和在文化上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的結果。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行為藝術在我國的發展卻步履維艱,一直處於邊緣化的、非主流的境地。行為藝術目前在中國藝術界的影響力甚至不比在娛樂界,其更多地會被大眾作為娛樂界的花邊新聞來消費,而不會被人們當作嚴肅藝術來思考,這種現象令人深思。我們要想對這種現象的產生及其存在原因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就必須對中國的行為藝術本身有所了解。

一、行為藝術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原本並沒有行為藝術,和其他許多近現代藝術形式一樣,它是在特定的曆史文化條件下,由西方傳入的,這正像中國的油畫藝術,甚至我國現行的美術學院的教育體製也都是西文傳入我國的一樣。

在西方,現當代藝術的發展主要經曆了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立體主義(cubism)和達達主義(Dada)等重大的、具有曆史性革命意義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Modern sop),以及後來的對“為藝術而藝術”的反叛的後現代主義藝術(post-Modernism)運動。作為西方現代藝術的一種重要形式的行為藝術在西方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產生的。而中國的行為藝術的產生,是在八九十年代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同西方現當代美術諸流派一起湧入中國的。盡管這些流派在中國並沒有像西方那樣按特定的曆史文化發展邏輯得到充分發展,但我們仍然能夠看到一個大概的發展路線:首先是新古典主義的油畫藝術得到發展,然後是求變的或帶有表現性的繪畫藝術的多元麵貌,以及各種雕塑形式從西方的借鑒等。這些藝術現象、藝術形式今天已經為多數中國人所接受並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在這一過程中,盡管每一種藝術形式在中國出現的早期都有過生搬硬套西方之嫌,但總的來說,它們又都經曆了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結合過程,從而形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多元並存的狀況。

與上述各種藝術形式相似,行為藝術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也經曆了類似的從照搬形式到本土化的過程。比如,中國的行為藝術基本照搬了西方行為藝術的最基本模式:行為、人體、偶發,也同樣顯示出某種與宗教、巫術等有關的具體形式。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行為藝術也同樣以其一定的方式、手段,反映了藝術家本人或某一群體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思考或者批判,以及反映了行為藝術家對當代人類所麵臨的諸多問題的思考。比如環境問題、社會問題、人的異化等。

上世紀80年代末,在中國美術館發生了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中國現代藝術大展。這次展覽也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次在中國國家美術館舉辦的現代藝術展。在這次展覽中,我們看到中國的行為藝術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發展規模。一批一直在不被人知的情況下默默無聞地進行探索的藝術家終於走進了美術館,並向公眾展示他們的藝術。盡管這次大展未能按原計劃進行到底而被中途封閉,我們還是記住了不少人和他們的作品:王德仁的《避孕套》傳達了他對人性本身的一些內在意義的思考,也許是不成熟的,也並沒有什麼結果;吳山傳在美術館裏賣起了《對蝦》,並引來了稅務部門的幹預;槍擊《電話亭》的作者當場被公安部門製伏……在中國行為藝術產生的早期,我們還注意到一批青年藝術家的名字:牟森、徐冰、張明偉、張明娟、李山、孫平、張洹、朱明、馬六明,等等。中國現代藝術大展是中國行為藝術家們的一次集體亮相,並引起了社會乃至國際上的關注,而這次展覽中途關閉的同時,也關上了中國行為藝術通往中國主流藝術殿堂的大門。有的藝術家選擇了移居他國的道路,但也有不少人仍然在中國進行他們創作的探索。

1989年的現代藝術大展之後,盡管中國的行為藝術家無法進入主流群體,無法得到政府的認可,甚至無法得到社會的廣泛接納。但他們仍然在很投入地、執著地進行著他們的藝術創作活動。在這個時期,他們的作品具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傾向,那就是作者們更加關注他們所處的社會現狀,思考社會所遇到的許多共同的問題。張洹的《12平方米》表現了藝術家個人抑或是特定群體的生存狀態、生存空間;朱發東尋找自我的《尋人啟示》表現了現代社會中人的異化和迷失,等等。我們還注意到了有不少人以藝術創作小組的麵貌出現,如“新曆史小組”“新藝術小組”等,而其中東村藝術家八人群體創作的《為無名山增高一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以人體——八個藝術家自身,和行為——共同堆積在一個無名山頂這種方式,表現了他們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索。當然,這種思索是基於我們當今世界所麵臨的諸多問題,尤其是環境問題、人與環境的關係等進行思索,表達了“天人合一”以及人建設“自然”同時也是建設人類自身的思想。這個作品甚至為中國的行為藝術家贏得了國際聲譽。當前的中國行為藝術家遠遠不止於上述這些人,這裏舉出的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更多同樣優秀的藝術家們也不斷地從事著他們的藝術活動。其中,有的藝術家從中國行為藝術的開端到當今都一直非常活躍;有的是在做了一段時間的行為藝術之後又轉向了其他方向;也有不少以前其他門類的藝術家,如畫家、雕塑家,甚至從事表演藝術的人們,現今轉向了行為藝術的創作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