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的疊合
學術論壇
作者:丁可
【內容摘要】童心之境是一種直接表達,是最直覺、最真摯地認知與把握世界。柏格森推崇的生命衝動與綿延,正與此相契合。受其影響,後印象派和現代派藝術家的創作中可看出對生命原始性的崇拜,畢加索幼時對餅幹箱的好奇與揣摩,轉變為“立體主義”畫作中幾何概括的藝術形式,及多重視角的圖像疊加;包豪斯的設計師們由兒童教具生發靈感,為現代設計新的形式構想提出了觀念與方法。
【關鍵詞】自然直覺純粹幾何視角疊加童心之境
一、從直覺生存到童心綿延
在維特魯威眼裏,第一座房屋,即是人們為了躲避風雨的侵蝕而對自然構成的一種模仿,比如枝葉構成的棚、鳥類的巢、天然洞穴等,此為人類之本性,並一直在自我保護中模仿與學習。他斷言,建築是最早的藝術與科學,可以認為建築是所有藝術門類中居於第一位的藝術。
德國曆史學家克魯夫特認為,沉思與創作是空間設計成為藝術的關鍵所在,共有直覺和感性的動力因素,“空間的藝術性”早已顯現。時至20世紀初,建築空間的空前轉變從形式構成的革命開始上演。
(一)生命的自我表達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柏格森成為非理性主義思潮的重要代表,他卻是“理性的反理智主義者”,並非否認外在的物質世界,隻是更關注“生命的力量”。“創造進化論”成為後印象派中的現代性和現代主義之後的藝術變革發生的原動力與思想基礎,其中“生命的衝動”“綿延”的思想與“童心”中“純樸”“自由想象”和“幼態持續”的狀態都有極大關聯,並對20世紀建築空間構成和審美態度的革新帶來了啟發。
柏格森在概念性、符號性和日常理性分析的表層自我之外,尤其強調深層的自我,基本的自我。這是經過深刻的內省達到的,是與綿延的“時間”性相關的、活潑的、前後無限關聯的意識活動,是真正的自我。
建築空間的藝術中,反映一般人類居住功能的,必定是具有表層的隨時代而留有的風格特征符號。隻停留於此,會將不同時期的符號雜交,出現濫用和表達不準確的現象,從而造成生活與居住的不適;另一情況,如若更多地考慮主體感受,從服務對象的細節和生活習慣出發,超越一般的意識形態,總能將活躍的、個性自我的狀態表達出來。日本新晉建築師中村拓誌在他的書中寫道,談及建築與人關係時,應少用抽象論述,以日常的語言與心態麵對。他將對待建築的思維比擬為“戀愛”的普遍存在,主體與空間的親近感、親密性油然而生。那麼,人們需要在生活中經過內省把握真我的時刻,這種自由,不受理性及社會的束縛,唯一實在的東西是發展中的、靈活的自我。“生命自我表達”的核心是:世界是“生命之流”(多個自我)的“創造進化”(表達)。生命表達的內涵和方法即是創造進化。
(二)進化、衝動與直覺
柏格森深化達爾文的進化論,用“創造的進化”來比擬生命哲學。這是針對“機械的進化”而言的,理性僅是分割實在,創造進化唯有直覺和移情可以體驗。
他曾用“氣缸”做過比擬,表達噴發蒸汽的自然方向,及下墜水珠的逆轉物質。此衝動是向上的直覺、意識、自動的生命運動,以及向下的機械、缺乏自動力的物質,與建築設計中同樣具有類似的理性與直覺的扭結、協作的過程相近。
首先,直覺是一種單純的行為,是理智的體驗,如同嬰兒在剛出生就能找到母乳,是有意識的、高級的本能;其次,直覺是持續不懈的努力,雖有難度,但並非不可達到。藝術家的直覺即可證明這點,需要一反平日已習慣的思想,而後要超越功利、擺脫純實用目的,用直覺領悟的實在是本體自己,用無限的擴張超越自己,理性知識是源於直覺、低於直覺的。
在現代建築及設計多元化的背景下,也是依直覺、偶然為導引,經曆多角度論證的過程。直覺作為建築藝術方法的契機,其單純性、概念性、恒久性和本體性,應與人類生命的初始階段——童心之境,通過直覺與理性交融成為移情,與兒童特有的審美方式相聯係,為當下的建築空間設計和人類生存提出具有“生命力的方法”。真正的鑰匙可能就在人類本體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