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是責任,更是義務(1 / 3)

是責任,更是義務

學術論壇

作者:楊立崗

【內容摘要】任何一種文化形態的傳承都是以人為載體的,尤其是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傳承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天,“瀕危”“消失”“搶救”等字眼時刻危及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體。許多起源於農業社會,以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工業文明及全球化的衝擊影響下,麵臨消失的危險,大批傳承人因年事已高或後繼乏人,不少民間技藝傳承麵臨著“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困境,許多項目無法避免“日漸式微”之勢,甚至有些項目正成為人們記憶裏的明日黃花。文章針對《保護與傳承——黑龍江民間藝術研究》一書作為黑龍江省高校介入保護與傳承的研究成果,發表個人見解,以示作為該書的呼應。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高校責任

拜讀了鬱正民教授的《保護與傳承——黑龍江民間藝術研究》一書,筆者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直處於亢奮狀態。同時,也如他看著“土得掉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輾轉反側。鬱正民教授帶領學生幾年來深入研究,角色變換深入局內走訪考察,從田野考察上升到理論研究,再凝練成校本的過程仿佛呈現眼前。拋開碩果累累的研究成果,讓人為其魄力所驚歎。

鬱正民是一個對傳統民族文化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學者,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藝術教育理論研究、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自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來,他一直行走於民間藝術文化的田野調查和學術研究當中,不僅在民藝研究上著述頗豐、卓有建樹,且對傳統民間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身體力行。2006年12月黑龍江省教育廳批準其主持的“黑龍江流域非物質藝術文化遺產研究”學科團隊為“省級重點學科群”;2011年他主持藝術類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黑龍江流域傳統藝術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

站在教育的角度,他是一名專家學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麵前,他不是所謂專家,更不是所謂教育家,而是一個“雜家”。他更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實踐者,他的研究及保護工作主要從“人”“藝”“物”“用”四個角度出發。鬱正民經常帶領師生進行田野考察,走進傳承人的家裏,以一個局內人的視角切身體會文化生態氛圍內的本土民間文化,進行深度挖掘,了解文化、認知傳統、傳承精神,不愧為一個音樂人類學家。作為藝術學科的省級帶頭人,在大學裏進行非物質文化的“動態”傳承和保護,加強學科建設,建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專業,培養非物質文化保護和傳承需要的專業人才,旨在對整個黑龍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提供獨特的藝術思考,發展和填充了一個集保護收藏、檔案資源、科研立法、教學實踐、理論研究、展示交流、書籍出版、教師學生學習研究於一身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目的隻有一個,留住黑龍江流域這片黑土地上藝術奇葩的“根”。

非物質文化是以口授心傳為主要的傳承方式,正麵臨著傳承人鏈條斷裂的危險。然而,在今天,“瀕危”“消失”“搶救”等字眼時刻危及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體。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傳承人的缺乏,伴隨著老一代傳承人的逝去,正麵臨著失傳和消失的危險。由此,我們要站在曆史的角度,站在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高度,加強文化引領,喚醒廣大群眾的文化自覺,加強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培養。

作者深知真正的民間藝術寶庫就在民間,在人民大眾中間。他在著作中寫道:一首民歌,千百年來久經錘煉將民族情感保存其中;一件器皿,可能蘊含著先民的智慧,任何先進的現代工藝都無法企及;一場表演,打破時空的阻隔將觀眾帶入另一個世界。縱觀其所做的工作,得出結論為受現代化生活方式的衝擊,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傳承已久、延續下來的許多生產、生活宗教等民俗事象正在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老的民間藝人死亡後,民間文藝後繼乏人;新的審美時尚和依賴現代媒體的敘事方式,正在替代以往的那種口耳相傳的傳統藝術表現手法。他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文化藝術保護看成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資源,如果文化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文化也就會凋零、失落或者畸形。所以麵對瀕臨消亡的藝術,第一是搶救,第二是保護,第三是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