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音樂教育體係構建研究
學術論壇
作者:張延春
【內容摘要】藝術教育的根本是審美教育,而審美教育對於人格的完善、人文素質的提高、創新意識的成長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大學生音樂教育體係的構建,應充分利用高校師資、教學設施、圖書、網絡等資源,創新課程,改進教學法,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營造藝術教育的氛圍,使學生成為音樂審美活動的主體和素質教育的受益者。
【關鍵詞】藝術教育音樂素質音樂教育體係的構建
音樂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基本素質和能力的一種反映。法國作曲家聖桑說:“音樂不是生理滿足的工具,音樂是人的精神的最精致的產物之一。人在智慧的深處具有一種獨特的隱秘的感覺,即美的感覺,借助於它,人能領悟藝術,而音樂就是能迫使這種感覺振動的手段之一。”在我國大力倡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以來,素質教育正越發引起人們的重視。當代大學生的音樂素質如何?他們喜歡什麼音樂,渴望了解什麼音樂?高校音樂教育現狀如何?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廣東、陝西部分高校進行了調研。本文結合調查數據,就音樂與人的素質、怎樣欣賞音樂、如何改進和完善高校大學生的音樂教育體係等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一、調查數據與結論
此次隨機抽樣調查,共向高校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3127份,有效收回2532份,回收率80.97%。
調查問卷的主要內容為:你所喜歡的音樂類型,希望了解的音樂種類;對戲曲、民族音樂及西方古典音樂的態度;學習音樂的途徑;音樂的基本素質,校內音樂公選課及學習的情況等。
在調查問卷中,84.5%的大學生把流行音樂作為最喜歡的音樂類型,喜歡的原因是:流行音樂通俗易懂,可以讓人自娛自樂,輕鬆愉快又貼近生活,容易引起共鳴。
許多大學生認為,戲曲和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的魂寶和國粹,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窗口,應該發揚光大。但與這類音樂接觸時,尤其是戲曲的板式、唱腔、內容等既不熟悉又離生活太遠,所以隻能敬而遠之。問卷中僅有13.36%的學生對這類音樂感興趣。
希望了解西方古典音樂的大學生為61.64%,這說明許多大學生對西方古典音樂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有61.2%的學生是通過網絡,35%的學生通過音樂公選課、電視、廣播、CD、DVD等音像製品來了解這類音樂的。雖然渴望了解古典音樂的人不少,但是由於音樂基礎、傳播渠道、欣賞方法等問題,大多數人表示聽不懂,隻是偶爾聽聽。
在音樂基礎及常識的問卷中,有67.2%學生對於簡譜和樂理基本不掌握,認識五線譜的隻有不到10%的比例。有36.44%的學生知道歐洲音樂發展史上著名的作曲家“維也納三傑”;有54.74%的學生知道《二泉映月》的作者。
大學生們希望通過以下途徑來了解和學習音樂的比例:音樂公選課62.7%,電視節目56.9%,廣播或校園音樂會39.22%,音樂學術論壇33.62%。
在音樂公選課內容的選擇上,63.79%的學生選電影音樂欣賞,54.31%選古典音樂欣賞,47%為音樂劇、流行音樂欣賞。75.43%的學生表示,隻要能學到感興趣的知識,即便成績不理想也想學習。
學生希望音樂類公選課能進一步改進課程設置不夠多樣、授課方式不生動、有些內容太深奧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大家能愉快地認知音樂,感知音樂,享受音樂帶來的無窮樂趣。
在調查問卷中,有34.64%的學生表示自己的學校沒有開設音樂選修課,學習了解音樂的渠道不暢通,希望學校能彌補這一缺憾。
此次對高校大學生的調研,反映出了大學生們對音樂的喜好和訴求,得出的結論是:大學生中喜歡流行音樂的多,對戲曲、民族音樂關注的少;對西方古典音樂有興趣的為數不少,但不懂得欣賞的人多;希望通過音樂公選課學習音樂的人多,但音樂公選課的教學方法及質量有待改進和提高;半數以上的大學生音樂基礎薄弱,知識結構有待加強;三分之一學生所在的學校沒有開設音樂公選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挫傷。
二、高校實施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
藝術教育的根本是審美教育,審判教育從狹義上說是藝術欣賞、藝術知識及藝術創作;從廣義上講,審美教育注重培養人的審美觀、審美情緒,提高人對美的鑒賞力和創造力。
俄羅斯作家赫爾岑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有些古典藝術品,離開他們,人便不是光整的人。”他認為,在這些偉大財富麵前失之交臂的人,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貧困,失去無比的智力歡樂是不可寬容的,生活失去美,沒有藝術的光輝照耀,就會變得單調、灰暗、呆板。
作為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高校藝術教育,應該秉承著這樣的目的:用藝術中的美學意境陶冶大學生的情操,用藝術的光輝照耀大學生的心扉,使大學生們具有較高的人文修養和完善的人格,始終以樂觀的心態去迎接各種挑戰,在不斷追求美的過程中,使自己變成誌向高遠、全麵發展、個人綜合素質較高、對社會有用的人。
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應試教育這些年來大行其道,致使大多數中小學的音樂、美術等藝術教育變成了無足輕重、形同虛設的副課。音樂課被隨意擠占讓位給其他文化課,音樂課長期沒有教學指標、考核標準或相應的評價機製。音樂課教師由於不受重視,以至於心理失衡,有的上課隨意甚至主動讓課。而在鄉鎮以下的農村學校,情況則更為嚴重,有的學校根本不開音樂課,有的學校不配備音樂教師,或者是音樂課用其他課的教師來代教。這些對音樂課及藝術教育不重視帶來的結果是,中小學生應具備的音樂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得不到普及與提高,國民享受音樂教育的使命無法順利完成,藝術教育對於人的自身完善,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養和提高人對於美的追求和人文素質全麵發展的重要使命,與一代青少年學生失之交臂。這樣隻顧分數高低、升學如何,不顧人文素質、道德情操是否全麵發展的評判價值,是與教育對人才培養的目標相悖的。藝術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對於人的潛能的充分發揮,人的才智與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建立等都會帶來直接的影響。美育的缺失已造成了現在許多大學生情感淡漠、人格不夠完善、審美能力不足、創造力低下、自我認識能力差等教育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