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當下,展望未來
學術論壇
作者:李夏
【內容摘要】在民族音樂學進入中國30餘年後的今天,我們應當總結當下,展望未來,更好地從事民族音樂學研究。從總體趨向來看,中國民族音樂學開啟了本土化的曆程,進一步受到英美民族音樂學思潮的深刻影響。從具體研究內容來看,其主要發展趨向為:立足於音樂文化單元的個案音樂民族誌研究、少數民族音樂及跨界族群音樂研究、儀式音樂研究、城市民族音樂學研究、音樂地理學研究、民族音樂學之音樂形態研究、世界音樂研究、曆史民族音樂學研究、音樂性別研究、應用民族音樂學研究。
【關鍵詞】民族音樂學學科貢獻音樂與文化本土化
如果從1885年民族音樂學先驅埃利斯發表《論諸民族的音階》算起,西方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已經有了100餘年的發展曆史。如果從1980年南京會議民族音樂學正式進入中國算起,中國民族音樂學也有了30餘年的發展曆史。當下,我們應當認真總結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特點,展望未來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發展動向,更好地從事民族音樂學研究。
2001版《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Ethnomusicology”詞條,將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發展趨向歸納為十點:1)理論與文化;2)社區及其音樂;3)族群性;4)民族主義;5)散居與全球化;6)種族;7)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8)新曆史主義;9)實踐理論;10)音樂理論與分析。國內學者也曾總結過中國民族音樂學的主要發展特色與趨向,如沈洽在《中國當代音樂學》一書中撰寫的“民族音樂學”詞條、杜亞雄的係列文論、洛秦的《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等。筆者從中也深受啟發和鼓舞,在此談一下對該問題的認識。
一、總體發展趨向
1.開啟民族音樂學本土化的曆程
民族音樂學從源頭上來看,是一門西方的學科。它從歐洲傳入美國後,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學科相結合,產生了以人類學研究為特色的學科體係。進入其他國家後,它必然麵臨著本土化的問題。從1980年進入中國伊始,民族音樂學就進入了中國化的進程。例如上世紀80年代初高厚永的《論中國民族音樂學的形成與發展》,以及沈洽、杜亞雄等學者早期的文章,便是對於該學科中國化、個性化的理解。在30年後的今天,國內對於民族音樂學的本土化意識也愈加強烈。“中國民族音樂學”“民族音樂學在中國”“民族音樂學中國學派”等稱謂即是本土化的一種訴求與表現。劉勇曾提出建立“民族音樂學中國學派”,“全世界民族音樂學家,聯合起來”,認為以西方民族音樂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為指導,以中國音樂為主要研究對象,重視曆史研究,重視音樂形態的研究,建設以中國傳統音樂為主的課程體係,是“民族音樂學中國學派”的主要特點。②而伍國棟關於中國民族音樂學“三得”“三思”的思考,則是對民族音樂學本土化過程的一種深度反省,認為,“無論是‘本土無視’‘本源回避’還是‘本體消解’,其性質都是一種非理性的學科學理的‘自斷血脈’。對於‘民族音樂學’學科的形象和學科自身完整建構來說,‘自斷血脈’帶來的負麵影響將十分深刻和深遠”。麵向未來,中國民族音樂學的本土化意識將會更加自覺,研究成果也會更加具有中國特色。
2.進一步受英美民族音樂學思潮的深刻影響
民族音樂學由西方傳入,因而該學科在中國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的影響。當前國際民族音樂學界以美國為核心,而我國主要推廣的外語又是英語,因此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英美民族音樂學的思潮將會對我國持續產生深刻影響。美國的民族音樂學以人類學傾向為特色,Ethnomusicology期刊中的論文幾乎每篇都沒有音符。因此,中國民族音樂學的人類學傾向,在其影響下也會加強。從積極的方麵來講,這將會豐富以往單純重視音樂分析的研究傳統。同時,我們也不要忽視三點:1)中國有著音樂形態研究方麵的傳統優勢;2)美國民族音樂學本身也是多元的,例如恩克蒂亞和查爾斯·西格爾就批評過忽視音樂本體、過於重視文化語境的傾向;3)不要忽視其他國家,如法國、德國、匈牙利等國家的民族音樂學(或比較音樂學、音樂民俗學)。民族音樂學學科史上的巴托克、斯通普夫、霍恩博斯特爾、薩克斯等巨擘,皆出自歐洲大陸。這些國家的民族音樂學,也應成為我們在建立中國民族音樂學學派時的學習、交流對象。
二、具體研究內容之趨向
1.立足於音樂文化單元的個案音樂民族誌研究
就中國音樂民族誌的現狀來看,主要有三類:方誌類音樂民族誌、科學民族誌、實驗類民族誌(按照安東尼西格爾先生的觀點,音樂民族誌就是對於音樂尤其是音樂活動或音樂表演的記錄和描述)。③該類研究的特點是,立足於微型的音樂文化單元,發掘音樂與該文化單元中諸種文化要素間的內在有機聯係。④較之以往的概論式研究,此類研究在範圍上有所收縮,將關注點聚焦於個案對象,但研究深度卻大大增加了。由於目前碩士、博士研究生逐漸成為重要的研究力量,立足於音樂文化單元的個案音樂民族誌研究在未來也將會得到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