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繼承中求發展的民族音樂
學術論壇
作者:高淼
中國民族音樂是人類曆史上起源最早的音樂之一。2001年至2002年間,我國考古學家在重慶市奉節縣發現了距今約14萬年,用鍾乳石加工製作而成的“石哨”,它向世人昭示:早在舊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我國的先民已經有了音樂意識。而1986年至1987年間我國考古學家發現的一批“骨笛”,說明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我國先民在八九千年前就已經有意識地使用音樂寄托、祈求神靈保護。
一、民族音樂的科學性、民族性
在民族音樂的發展中,僅僅繼承傳統是不夠的,還應借鑒國外先進、科學的音樂文化及藝術表現方式,取其精華,不斷完善民族音樂。由於我國各個民族和地區有不同的差異,出現了不同特色的民族音樂文化。例如:民族音樂,繼承了我國民族傳統音樂的特點和精華,並借鑒了美聲唱法融合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唱法。在能演唱各種傳統唱段的基礎上,能夠演繹新時期具有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和歌劇,具有較強的民族唱法風格特點。民族新唱法與美聲唱法發展的基本原理雖然相同,但是因為表現歌曲的風格不同,所以表現手法必然不同。
滿族音樂起源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史料記載,滿族的先世靺鞨、女真所創作的“渤海樂”“女真樂”和清皇太極改稱“滿洲”後的滿族音樂,成為我國東北古代音樂的主體,在曆史上曾對日本音樂和我國中原音樂有過較大影響。但是由於社會發展、民族融合等文化背景的改變,滿族音樂的麵貌發生了不同程度變化。有史可查的滿族先世音樂是“渤海樂”,它是靺鞨建立渤海國後,逐漸吸收高句麗後裔、夫餘人和其他部落而形成的渤海族音樂。
蒙古族民歌分“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讚歌》運用了蒙古族的長調和短調素材。長調民歌有許多無意義的諧音字拉長唱腔,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優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有著自由而悠長的節奏,通常采用複合式節拍。節奏舒緩自由,各個地區風格各異。錫林郭勒草原的長調民歌,聲音嘹亮悠長,如《小黃馬》等;呼倫貝爾草原的長調民歌熱情奔放,如《盜馬姑娘》等;科爾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為主,流行的有《思鄉曲》等。
藏族是具有悠久的曆史傳統和文化傳統的民族,西藏的地域特點與藏族民族傳統決定了其民間音樂的特殊性。西藏位於青藏高原,西藏音樂文化受外界的影響甚少,流傳出本地區的不多,西藏民間音樂有兩大特點,一是質樸,二是受藏傳佛教的影響。西藏音樂是純粹的民間音樂,而其他民族的音樂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商業表演的氣息。藏族音樂與人類原始音樂類似,即音樂僅用於祭祀、勞作、求愛。西藏在解放前屬於政教合一的農奴社會,宗教是當地人們唯一的文化生活,其民間音樂都深受宗教的影響。歌曲內容大多都包含宗教的氛圍。
二、民族音樂的藝術性、時代性
民族音樂在形式上、風格上已不能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大力發展民族音樂的多元化,已成為民族音樂發展的必經之路。中國民族音樂作品在創作的深度、難度上,民族音樂理解和技巧的運用上,個性、風格、藝術想象和表現力上,都突出強烈的民族時代氣息。
1958年,是個特殊的時期。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種種壓力和困難下於1959年創作成功。小提琴協奏曲引入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浙江越劇的唱腔為素材,以西洋管弦樂器搭配中國民間音樂的表現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深入描繪了這段美好而又淒婉的中國古典愛情故事。通過西方音樂與民族音樂的融合,真切地體現了生命和情感的融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針對協奏曲特點,對原則和內容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創造。利用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形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突出,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