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歌的起源與發展研究
學術論壇
作者:付莉
【內容摘要】文章對中國民歌發展的主要階段、特色進行分析,介紹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且流傳甚廣的民間歌曲,以及中國作曲家對中國民歌和歐洲和聲調式之間關係的研究。
【關鍵詞】中國民歌源流特色
一、中國民歌的起源
中國民歌誕生於遙遠的古代,形式多樣,反映生活的各個方麵。早在周朝時期(公元前6—3世紀),當時民間歌曲和舞蹈就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皇帝任命專門的官員來挑選民間詩詞和歌曲。
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在當時流行的頌歌、典禮、勞動號子和其他民間歌曲的基礎上,編著了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稱作“歌曲之書”。直到今天,這本書仍然被視作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詩經》中歌曲的曲調並沒有得以保存,但根據宋朝學者朱熹的曲譜可以得出結論,即《詩經》中歌曲的旋律與音樂朗誦類似。《詩經》裏一部分包含禮節性的頌歌和讚歌,用於在寺廟和祭壇演唱。據此有理由推斷,這一古代讚歌集子的雙重性。孔子是《詩經》的宣傳者和第一位注解者,他在《詩經》的曆史基礎上創建了自己關於道德責任和古老道德的學說。
二、中國民歌的發展
1.民間歌曲,是人民生動的曆史。曆史中的任何事件都可以在歌曲中找到反映。在幾千年的曆史中,中華民族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在漫長的勞動過程中發展了細膩高超的個人技藝,與之並行的是民間歌曲創作的成熟和不斷完善。逐漸的,有節奏的喊聲形成了具有高度音樂性和文學表演性的旋律。因此,民間歌曲的演唱藝術應被視為生活現象和曆史過程的反映。反過來,中國民間歌曲對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漢朝等流行的民歌、唐詩、宋詞、元曲等,這些都與民歌密不可分,民歌為許多偉大的詩人、詞人、戲曲家提供不竭的創作源泉,民歌的精神世界、情感和思想都對他們的創作產生了影響。
如果就內容而言,應當首先關注那些在勞動過程中出現的歌曲。勞動過程伴隨有相應的歌曲,悠揚的歌曲伴隨著勞動節奏,中國勞動人民為勞動創造了不同的旋律,旋律最為特別的是牧歌。婦女和姑娘們在紡織、刺繡或采茶、采摘水果時所唱的民歌,那麼,很容易就可以觀察到,這種演唱是怎樣變成一場小型音樂會的,她們既是歌者,又是聽眾。當然,這種歌曲演唱方式並不是偶然的,是由於勞動的特點而必然出現的,並且與勞動性質和節奏有直接聯係。在古代,中國女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民歌中女性題材占了很大一部分。
2.抒發愛情是中國民間歌曲的代表特點之一。這種題材的民歌歌頌了真摯、堅強的性格以及溫柔慈愛的心胸。愛情民歌的旋律,時而深情、觸動人心,表達純潔和高尚的情感;時而低沉、痛苦、憂鬱,刻畫了分離的日子和孤單的苦痛。有時這些旋律的產生是因為年輕人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以及對青春無往不勝的信念。在民間歌曲的主人公中,不會看到封建社會裏故作姿態的美女,而這恰恰是生活中常見的。韻律感十足的畫麵,富有靈活性,除了第2和第4韻節的重複之外,其他每個小節的韻律都是不一樣的。
三、中國民歌的調式調性特點及其獨特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