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群眾化·精品化·市場化
學術論壇
作者:李煞
【內容摘要】“哈夏”音樂會已經成為聞名世界的國家級重要音樂盛會之一。自1961年首屆至今,已舉辦了30餘屆。其中尤以2000年舉辦的跨世紀的第二十五屆最具亮點與看點。文章對這一屆音樂會進行全方位、係列化、深層次的係統化研究。具體分解為國際化、群眾化、精品化、市場化四個理論層麵。
【關鍵詞】哈夏音樂會係統化
“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簡稱“哈夏”音樂會,早已成為聞名世界的國家級音樂盛會。筆者對第二十五屆音樂會進行係統化研究,以求收到“以點帶麵”“以斑窺豹”之效。具體而言,對第二十五屆“哈夏”音樂會的解讀與研析,可以分解為以下四個理論層麵。
一、國際化
第二十五屆“哈夏”音樂會於2000年8月6日至15日在哈爾濱市舉行,曆時10天,由文化部與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
本屆音樂會第一大特點是實現了國際化的大目標。北國冰城哈爾濱,素有“東方小巴黎”之譽。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早就與音樂藝術結下不解之緣。在上世紀20年代,哈爾濱市的37萬人口中,就有19萬是俄僑,西方歌劇、芭蕾舞劇、交響樂、爵士樂等各種外國文化形態大量傳入,遂使哈爾濱擁有了中國第一個交響樂團、第一所音樂學校,成為中國現代音樂的發源地之一。
哈爾濱這一國際化的優良傳統與地緣優勢,為“哈夏”音樂會走向世界、影響世界奠定了堅實而又雄厚的藝術基礎,也為2010年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業部授予哈爾濱市“Music City”(“音樂之都”)稱號,提供了有力的藝術支撐與可靠的藝術依據,哈爾濱真正成為與維也納、薩爾斯堡齊名的享譽世界的“音樂之都”。
二、群眾化
第二十五屆“哈夏”音樂會的第二個特點是群眾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群眾化是一切音樂藝術的基礎,這正如革命導師恩格斯所言:“在一切藝術中,隻有音樂才能產生與廣大群眾的合作,同時在表達力量上,音樂也是優勝者……”①我們每一個人,從音樂胎教到嬰兒時期的搖籃曲,再到青春時期的情歌、戀歌、婚歌,直到辭世時的挽歌、哀樂,幾乎都與音樂息息相關。
如果說國際化是高端化、提升化的話,那麼群眾化就是普及化、平民化,二者實質上就是普及與提高的有機統一的關係,即要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正因為如此,第二十五屆“哈夏”音樂會才在注重國際化的同時,凸顯了群眾化的特色,把音樂會真正辦成廣大人民群眾自己的音樂會,讓平民百姓共享音樂的快樂。真正實現了我國漢語中“音樂”的“樂”與“快樂”的“樂”完美結合,做到了音樂就是快樂,快樂就是音樂。
本屆音樂會舉辦了以“讓世界了解哈爾濱,讓哈爾濱走向世界”為主題的廣場係列群眾音樂活動,實現了群眾化與國際化的完美統一。與此同時,8月6日—15日,持續10天在哈爾濱市防洪紀念塔廣場舉辦了行業演出。本屆音樂會,群眾性音樂演出高達數百場,節目數量、參演人數、觀眾人次,均創曆史之最。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營造了濃烈的文化氛圍,提升了群眾的文化品位。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把音樂會當成自己盛大的節日,投身其中,樂在其中。
三、精品化
第二十五屆“哈夏”音樂會的第三個特點是精品化。
藝術精品是藝術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本屆音樂會在出人才、出精品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在精品化上動大腦筋、花大氣力、下大功夫、做大文章,取得了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