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聲帶的發聲原理
音調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聲帶的位置、長度和緊張度,以及呼出的氣流作用於聲帶上的力量。聲帶的位置、長度和緊張度主要由喉肌的運動來控製。呼出的氣流作用於聲帶上的力量的大小,主要由呼氣時胸腔壓力的大小所決定。女子的聲帶較短,男子的聲帶較長,因此,女子的音調比男子高。男孩到了青春期,喉部驟然發育,聲帶麵積顯著增大,所以音調變低。
首先,了解人的發聲原理。通過正確的聲帶振動產生的聲音,即發聲。聲帶應該怎樣振動,才能產生正確發音呢?一是氣息的作用,氣息是發聲的源泉。音區的不同決定音頻的振動,音頻越低振動次數就越少,音頻越高振動次數就越高,在什麼位置上的振動決定著高低音音頻次數。發高音時在聲帶的前三分之一處振動,這相對容易做到。但在中下聲區用整個聲帶振動時,很多人往往就不會做了,他們隻會使用部分聲帶作用,不會整個振動,導致低音下不來,泛音振動不對,歌曲就無法正確演唱。
歌唱大師卡魯索在講述他的歌唱方法時說:“起音可以說是聲樂上很重要的一點,一般可以解釋為:在喉嚨和舌頭位置緊密聯係的情況下,發聲開始後的聲音質量。其最嚴重的缺點是:許多歌唱者的起音不是發自胸部就是發自喉嚨,這樣的話,哪怕是極健康的人,最美的嗓子也不能堅持多久。正是這個原因造成許多歌唱家雖有過出色的開端,但很快就消失了,以至後來從事了其他職業。”
歌唱起音分為軟起音和硬起音兩種。軟起音是在發聲時,聲帶靠攏閉合、氣息衝擊聲門在同一時間進行而發出的聲音。軟起音所用的氣息“對抗”是柔和的。硬起音是在發音時氣息尚未到達聲門產生聲音之前,聲帶先靠攏閉合,先用氣息衝擊聲門而發出聲音。硬起音首發音所用的氣息“對抗”是果斷、有力的,有一種拔氣的感覺。“拔高音”這一聲樂術語,就來源於此。
歌唱起音要注意下麵幾個問題:一、防止用過多和過猛的氣息去衝擊聲帶,這樣會產生嗓音,減少共鳴,損傷聲帶;二、要防止聲帶過於鬆馳,不積極靠攏閉合去擋氣,這樣會產生漏氣,發出虛聲,音色空悶、蒼老,也容易引起聲帶疾病;三、要防止起音時喉頭擠、卡、壓,使喉頭失去彈性,導致音色幹澀、刺耳,這樣易引起聲帶疲勞。
人的嗓音雖然在發聲原理和生理結構上具有共性,但每個人的聲音特點不同。除有男聲、女聲、童聲、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還有音色、發音習慣的不同。此外還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個人在學習聲樂的時候,建立正確科學的、符合自己聲音特點的發聲體係是關鍵。在練習時,每發一個音都必須符合歌唱發聲原理:聲音通暢、音色優美、自然動聽。有音量而不“傷嗓”(傷聲帶)是總的原則。
三、如何正確使用發聲器官
(一)呼吸的正確性是正確使用發聲器官的保證
1.從理論上講:呼吸器官是發聲的動力,是由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髒以及胸腔、膈肌(又稱橫膈膜)、腹肌等組成。氣息從鼻、口吸入,經過咽、喉、氣管、支氣管,分布到左右肺葉的肺氣泡之中(肺中由兩個葉狀的海綿組織的風箱構成,它包含了許許多多裝氣的小氣泡);然後經過相反的方向,從肺的出口處分支的氣管(支氣管)將氣息彙集到大氣管,最後形成一個氣管,再經過咽喉從口、鼻呼出,經過與呼吸係統相關的各肌肉群。
呼吸的原理實際上就是風箱原理,一拉一推,呼吸時小腹是放鬆的,吸氣時小肚子是鼓起來的,腰部擴張,橫膈膜下沉,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通過喉鏡可觀察到,不正確的呼吸,如聽到呼吸聲,聲帶就會閉合了。正確的呼吸是自然的、不知不覺的。
2.從實踐中說: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其蓮在上聲樂課時經常說,最美好的聲音就是用科學方法發出的聲音,用最小的勁發出最美好的聲音,氣息在鼻骨、眼骨處產生共鳴,氣息應該怎麼送?小腹是氣息的發源地、發動機。
所謂壓強,是小腹處產生的,隻有自然講話,才能在小腹處產生氣息,喉器高,聲帶的位置就高。在講話的狀態中,才能搭上氣,聲帶才是放平的、自然的,喉器放低才能唱出正確的聲音。
古典美聲學派主張“在氣息支持下歌唱”。女高音歌唱家梅爾芭提出:“要有完美的歌唱,正確的呼吸較美妙的聲音更重要。呼吸和節省運氣的藝術,對歌唱家是最重要的。”伊麗莎白·舒曼也說:“誰懂得了呼吸和咬字就懂得了歌唱。”弗蘭切斯·蘭佩爾蒂(1813—1892年),19世紀意大利傑出的聲樂教師,培養了大批國內外的歌唱家。他指出:“歌唱者必須運用胸腹式呼吸,因為隻有這種方法,氣管才能保持充分的彈力和自然狀態。任何人隻要把我說的獲得這種呼吸方法好好研究一下,他就會明白,正確的呼吸會帶來怎樣的好處。”他還說:“聲音的色彩變化也取決於呼吸和吸氣的方法,因此我總是強調說明,學習正確的呼吸乃是歌唱中最重要和最必須的基礎,呼吸法是一門特殊的藝術。”
3.從平時和唱歌時的呼吸量的對比來看:平時的呼吸比較平靜,比較淺,呼吸量是500毫升/秒。但歌唱時的呼吸就不同了,吸氣動作快,呼吸量是1500—2400毫升/秒,是平時呼吸量的三到五倍,呼氣動作卻很慢,若碰到較長的樂句,氣息就要堅持住。一首歌曲的強弱、高低、抑揚、頓挫的變化,靠的是吸氣的支撐、呼氣肌肉群的運動,才能完成。它們的運動也關係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的動力和能量的保證。
(二)正確使用發聲器官是科學歌唱的關鍵
國內外對歌唱發聲科學理論的研究非常重視,促進了聲樂教學觀念的不斷更新。作為聲樂教師,一定要不斷提高自身聲樂的理論水平,還要有科學的演唱能力。作為歌唱演員,更要有精湛、科學的發聲技巧。
1.穩定喉頭是美聲學習的基礎
放鬆喉頭,打開喉嚨,軟齶抬起,高音才能上得去。歌唱時深呼吸、打哈欠的狀態,是放鬆的狀態,吸氣的狀態決定發聲的狀態,鼻咽腔是否打開?不發聲的時候就是吸氣狀態,卡音、聲帶損壞都是不正確呼吸造成的。當聲帶發高音時是拉長的、變薄的,這時更要放鬆喉頭,打開喉嚨,抬起小舌頭,使聲帶有一定的空間。有些歌者高音上不去,喉頭上提是一個原因,因為聲音是有通道的。嚴格來講,喉頭不能穩定都是喉部本身造成的,這源於歌唱者隻關注聲音而不關注呼吸,所以把字都咬在喉嚨裏,腹部不放鬆,呼吸就不自然,用氣就不均勻,喉頭自然就不穩定了。
喉頭位置、狀態及活動的正確與否是歌唱發聲的基礎,這關係到發聲器官的正常運動,從而影響到歌唱的正常發揮。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些喉頭不穩定的學生時常出現扁、白、擠、卡的聲音,唱高音時很費勁、很困難。美聲唱法在發聲、呼吸、共鳴、吐字等技術方麵有一套比較完善的歌唱方法。要求歌者聲音豐滿、圓潤、通暢、深沉、洪亮、集中,具有穿透力。
要達到美聲唱法的音色效果,喉頭穩定的狀態至關重要。除此之外,還取決於共鳴腔體泛音產生的多少,其中,共振峰的產生非常關鍵。什麼是共振峰呢?共振峰的發現是20世紀70年代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技術研究院的桑德柏格教授(Johan Sundberg)的研究成果之一。他認為“歌唱共振峰”(頻率在2500—3000HZ之間,這對男聲更為典型,它不因音高、元音、音量的變化而變化)的形成是由於歌手的喉頭放低(這是必不可少的)後,咽的底部會由此而擴張,發聲通道相應增長,喉和咽形成兩個分立的空腔(喉放低後,喉腔與咽腔的接口麵積相應縮小。當它縮小到隻有咽腔底部截麵麵積的1/6或不到1/6時,喉腔和咽腔在聲學上便不能算是一個腔體。而正是這自成一“體”的體積不大、長度僅有3厘米左右的喉腔,才是能夠顯著增強2500—3000HZ的高頻泛音,形成歌唱共鳴峰的共鳴腔體)。”
喉頭隻是發出基音,剩下的就全交給共鳴了,而共鳴就全由氣息來控製,所以筆者現在特別重視氣息,發現聲音比以前柔和多了,高音的力量感也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