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認識並關注歌唱發聲中聲帶的關鍵作用
學術論壇
作者:鄧月麗
歌唱的發聲器官是由呼吸器官、發音器官、共鳴器官和咬字器官4個部分組成,它們是歌唱發聲的全部物質基礎,是歌唱發聲運動中的主要功能係統。本文重點闡述4個部分當中的發音器官。發音器官包括喉器、喉腔、聲帶,以及與發聲功能相關聯的喉部肌肉群等。而在發音器官中又重點闡述聲帶的結構、聲帶的功能、聲帶在發聲中所起的主要作用等。
一、對歌唱中發音器官的認識
發音器官包括喉器、喉腔、聲帶,以及掌控發聲功能的喉部肌肉群。
(一)喉器
喉器是一個精巧的小室,位於頸前正中部,對成人而言,相當於第3、6頸椎部。由軟骨、韌帶、肌肉等組成,它既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形成聲音的關鍵之地(我國古代稱之為“咽喉”之地)。喉器的上麵是咽,下麵是氣管,是人體呼吸通道及呼吸器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骨骼構造,使喉成為一個有形的腔室,而聲帶就長在喉器內,它的振動在發音中起著重要作用。構成喉的支架的軟骨主要有:甲狀軟骨、環狀軟骨、杓狀軟骨、會厭軟骨、舌骨組成。
1.甲狀軟骨
位於舌骨下方,是喉軟骨中最大的一塊,由左右對稱的方形甲狀軟骨板合成,形如一個半打開的硬皮書,構成喉的前壁,保護著喉部。其突出在前部的硬結,俗稱喉結,是構成喉外殼的主要軟骨。成年男性的喉結較大,外觀明顯。女性的喉結位置比男性的稍高,較小,外觀不明顯。甲狀軟骨的下方是環狀軟骨,上方是舌骨,內部是喉腔和聲帶,各部位都是由韌帶和肌肉相連的。
2.環狀軟骨
又叫環形軟骨,它與甲狀軟骨一樣,也是構成喉器外殼的重要軟骨。它位於甲狀軟骨的下麵,與氣管頂端相連,是一塊完整的軟環骨,形狀如戒指。杓狀軟骨(兩塊)就位於它後板的邊緣上。環狀軟骨是喉部唯一呈完整圓圈形的軟骨,對喉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同時又保持著呼吸道的暢通。
3.杓狀軟骨
又叫披裂軟骨,左右各一塊,位於環狀軟骨板後上緣,形狀像三棱椎體,兩塊軟骨底部與環狀軟骨形成環杓關節,很靈活,可以自由活動,兩條聲帶的後端即附著在它底部的前角——“聲突”上。聲帶的張開和閉合就靠這兩塊軟骨的滑動和旋轉。
4.會厭軟骨
喉器最上麵的一塊軟骨,位於舌骨和舌根後麵,喉的入口的前麵,上寬而下窄,其下部窄段稱為會厭軟骨莖(柄)。會厭軟骨的上端遊離,成人多呈平展的圓形,兒童則為兩側向內卷曲的卷狀形。會厭軟骨具雙重功能:吞咽時向下活動,掩蓋喉上口防止食物墜入氣管,發聲時則向上抬舉。根據近代的發聲生理研究,發現構成喉發音管前半部分的會厭軟骨,能對聲帶振動發出的“喉原音”的高泛音起主要共鳴作用,對嗓音音色影響很大。
5.舌骨
位於下顎與甲狀軟骨之間的馬蹄軟形骨質組織。它不屬於喉器的固有部分,但對發音卻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舌骨的位置隨舌自身肌肉的動作升高或降低,歌唱時它同甲狀軟骨是一起向下的。
(二)喉腔
喉腔上起喉的入口,下達環狀軟骨的下緣並與氣管相接。由室帶與聲帶分隔為三區。
1.聲門上區
位於室帶之上,其上口通向喉咽部,呈三角形,稱為喉入口。聲門上區前壁為會厭軟骨,兩旁為杓會厭皺襞,後為杓狀軟骨,介於喉入口與室帶之間,又稱喉前庭。
2.聲門區
位於室帶與聲帶之間,包括:
室帶:又稱假聲帶,左右各一,位於聲帶上方並與聲帶平行,由室韌帶、肌纖維及粘膜組成,呈淡紅色。
聲帶:位於室帶下方,左右各一,由聲韌帶、聲肌及粘膜組成,因缺乏粘膜下層,含血管少,在間接喉鏡下呈白色帶狀,其遊離緣薄而銳。兩聲帶間的空隙稱聲門裂,簡稱聲門。聲帶張開時呈等腰三角形,是喉腔中最狹窄部分。聲門前端稱為前聯合。
喉室:開口於聲帶與室帶之間的橢圓形空隙,其前端向上外伸展成喉室小囊,內含粘液腺,分泌粘液潤滑聲帶。
3.聲門下區
聲帶下緣至環狀軟骨緣以上的喉腔,上部較扁窄,向下逐漸擴大為圓錐形並移行至氣管。幼兒期,此區粘膜下組織結構疏鬆,炎症時容易發生水腫引起喉阻塞。
(三)聲帶
聲帶是發音的最主要振動體,我們在醫院檢查喉部時,醫生把舌頭拉出來,通過間接喉鏡可以觀察到兩條呈白色條狀的物體,這就是聲帶。聲帶位於喉腔中間,是呈水平方向對稱富有彈性的白色韌帶,質地堅實。聲帶的中間又稱聲門,聲帶是靠喉腔內的軟骨和肌肉得到調節,吸氣時兩聲帶分離,聲門開啟,吸入氣息;發聲時,兩聲帶靠攏閉合產生聲音。聲帶在不發出聲音時是放鬆並張開的,以便使氣息順利通過。聲帶一部分是靠自身機能,一部分是依靠聲帶周邊的肌肉群協助進行發聲運動。兩片聲帶雖小,但由於它的厚薄、長短、鬆緊、質量的好壞,耐久力、強弱的區別,可發出不同的聲音。
(四)喉內肌群
分布在喉腔內部,是專門負責聲帶運動的肌肉,由環杓後肌、環杓側肌、杓肌、甲杓肌和環甲肌組成。
二、對聲帶的認識
(一)聲帶的結構
聲帶又稱聲襞,是位於喉腔中間呈水平方向對稱的兩片白色肉質纖維組織,在喉鏡下可以清楚地看到,準確地說是一對皺襞。它由黏膜與聲韌帶、聲帶肌組成。聲帶前端兩側合在一起,附於甲狀軟骨角,後端分別附於兩側杓狀軟骨。聲帶的前2/3是膜部,後1/3為軟骨部。聲帶發音時的振動是由膜部產生的。軟骨部主要功能是參與聲帶的開啟及與呼吸的配合動作。兩側聲帶間的裂隙稱聲門裂,聲帶和聲門裂合稱聲門。不發音時,聲門開啟,呈三角形空隙;發音時,聲門閉合,激起聲帶振動發出聲波。
馬臘費奧迪的《卡魯索的發聲方法》中說:“聲帶振動是物理現象,沒什麼奇特的地方,因為,任何發聲物體都可以發生振動。和管樂器或弦樂器一樣,喉管的結構不過是個百音盒,如果將兩根有彈性的弦和聲帶拉成一樣的緊度,再用氣流衝擊的話可以得到同樣的振動。弦產生的聲和聲帶產生的聲,從物理上說完全是相同的,不過,前者和人聲的特色大不相同而已。這說明聲帶隻能發聲而不能發出嗓音。”嗓音包含語言方麵的成分元音和輔音,需要加上別的器官與喉合作。
(二)聲帶的功能
人的聲帶本身具有基本功能:張力與阻力。張力的職能是繃緊喉頭鼓麵,而讓聲帶振動起來。阻力的職能是產生高度和亮度使聲音集中。因而聲帶是多功能的,正常歌唱狀態總是兩種功能同時工作的。聲音條件差的人,音質、音量都不好,就是聲樂術語中所說的聲音空洞無力。造成這種現象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聲帶天生性無力;一種是有力不會用,或不敢用。
聲帶是喉內發聲器官之一。發聲時,聲帶向中線移動,聲門閉合,肺內呼出的氣流衝擊聲帶而產生聲波,稱基音,再經咽、口、鼻腔體的共鳴作用而成為悅耳的聲音。聲調的高低,取決於聲帶振動的頻率,又以聲帶的位置、長短、厚薄、張力以及呼出氣流作用於聲帶力量而不同。聲帶在發音中的高低音區別,主要是由喉肌運動加以控製。任何一個音的發出都是發音方法與發音部位協調活動的結果,發音方法指的是發音器官為了產生一定的音源而對氣流狀態進行控製的方法。
唱歌不能壓迫聲帶,從嗓音保健的立場而言,壓迫聲帶會造成聲帶受傷進而發生病變,如聲帶息肉、聲帶小結。但如果不用聲帶也會使聲帶漸漸老化,失去唱歌的功能。所以不要認為不用聲帶、少用聲帶就是保護嗓子。損壞聲帶的原因是聲帶振動不對、音量過大、呼吸方法不正確,嗓子損壞得更快。我們在聲樂訓練的時候,應該充分注意到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運用它們,養成良好的習慣,避免在不正確的發聲習慣下損壞了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