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調控在聲樂教學和表演中的重要性
學術論壇
作者:吳豔
【內容摘要】聲樂不僅是人類傑出的藝術創造,更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審美需要。在聲樂教學和表演中,發聲係統、表情動作係統和心理係統彼此協調呼應,共同支撐歌唱的整體效果。特別是心理係統,對於完整地表現聲樂作品來說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為每一位聲樂表演者都會麵臨著心理緊張的問題,演唱者在演唱聲樂作品時,均會有意或無意地進行著心理對演唱技法和歌唱情感的控製,在演唱中如何利用心理的調控作用來提高演唱技能,增強歌唱情感的表現就顯得格外重要。若能懂得心理調控,緩解緊張情緒,必能避免因緊張導致的發揮失常。
【關鍵詞】心理調控聲樂教學聲樂表演
聲樂藝術中,判斷一個人聲樂水平的高低有多個標準,如健康而富有彈性的嗓音、控製自如的氣息狀態、準確的節奏和音高、嫻熟的聲樂技巧、較好的音樂感覺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容易在聲樂教學和演唱中被忽視的標準,那就是良好的心理調控。長期以來,心理調控普遍被認為不是特別重要,其僅僅是“玄乎其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實際上,心理調控在聲樂教學和演唱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有聲語言和副語言的發出都是由大腦支配的。在演唱這一環節中,演唱者把所掌握的技能信息傳給大腦,大腦再通過傳出神經給肌肉下達指令,演唱者依據此對自己聲音、情感等產生一係列的心理反應,最終形成歌聲。從這個層麵上說,必須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為正常的演唱技術的發揮找到支撐。通常來說,演唱過程就是人的呼吸、語言、共鳴等器官合作運作的過程,是各個器官的力量在演唱者體內尋找平衡的過程。而人的任何動作都是由心理意識支配的。大腦傳輸的信息給人帶來一定的心理暗示,這個心理暗示又指導或影響著生理動作,生理動作的實施與貫徹又要靠意識和意誌來完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心理調控在演唱者演唱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歌唱藝術之所以動人,不僅因為其能夠給人以聽覺上的享受,更因為能夠喚起人們心理上的共鳴,給人以不同的情感體驗。因此,學習心理調控就顯得至關重要。作為專業聲樂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應該怎樣去培養學生心理的調控能力呢?
一、演唱心理
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學生登上舞台通常會出現忘記歌詞、心跳加速、手腳緊張等問題,這與自己的表演經曆和本身的生理條件有關。通常情況下,演唱者登上舞台,麵對舞台上刺眼的燈光、舞台下眾多的觀眾,很少有人能做到心情平靜、毫不緊張。實際上,舞台上的緊張狀態是由心理活動決定的。由於人的一切行為都有心理活動的參與,所以聲樂表演者上台演唱時不停地吞口水、臨場忘詞、跑調、手腳發抖等表現都是由於心理偏差造成的,這種心理偏差表現為沒有信心,或是想要完美地表現歌曲。這種缺乏自信或者追求完美的心理活動一旦變成心理障礙,就會使歌唱者對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熱情。
所謂的“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很貼切地描述了聲樂演唱這門技術含量極高的藝術種類。想要成為聲樂表演中的佼佼者,除了要有過人的天賦外,還要經過不斷地學習與練習才可能達到自己的理想境界。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活動都是在心理調節下進行的,因此,心理活動直接關係到人的實踐能力。而在聲樂教學和表演中,這個心理活動就更為複雜了,在心理活動的影響下,在大腦的支配下,人的咽、耳、鼻、喉等多個器官協同運作。這些器官的協調配合,主要是通過大腦皮質對歌唱器官的控製和支配來完成的。所以,表演者需要通過自我的心理調控盡可能地避免舞台上的緊張感。
二、歌唱中產生心理失控的原因
(一)缺乏自信心
大多數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缺乏自信心,有的是因為對某些事沒有天賦,有的是因為在學習成果方麵稍顯遜色,因此在與人的交往中會產生不自信。另外,由於地域、風土人情以及曆史文化傳統等原因,大多數人竟錯誤地認為舞台上的展現就是在賣弄或是在炫耀。其實不然,展現自己是對自身的一種肯定,並且觀眾能將表演中的不足與建議傳達給表演者,可完善表演者的表演技巧,以及增加其自信心。因此,表演者的“賣弄”“炫耀”其實是在為自信心添磚加瓦。
(二)單純的技術觀點
有些學生酷愛聲樂,對歌唱的方法和技巧如數家珍,但真正實踐時卻不能專心使用原本設計和練習好的方法,演唱的結果也不盡如人意。原因是其在歌唱時心理過於緊張,出現了丹田無足夠氣息、全身肌肉緊張、喉頭無法保持平衡、聲音難以控製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其歌唱表演。因此,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不要單純地注重“方法”而不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當演唱者克服了這些問題後,才能將聲樂學習活動進行得更加順暢。
(三)心理負擔太重
有些學生在演唱過程中會出現一些莫名的雜念,例如怕丟麵子、想要一舉成名等,使其在表演時心理十分緊張,忘記歌詞、音準,難以表達歌曲的內在感情。另外,有些學生在技術、心理方麵都沒有達到一定水準時就想唱高難度歌曲,給自己加重了心理負擔,影響了歌唱效果。因此,學生要做到在學習以及練習過程中平衡好自己的得失感,放鬆心情,以免造成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