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和聲共同課教學改革的構想與探究
學術論壇
作者:傅征
【內容摘要】本文從對和聲共同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兩個角度出發,意在探討與研究更為科學、合理的和聲共同課教學模式,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提高和聲理論課的應用價值,使其更好地適應不同專業學生與教師的需求,從而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和聲共同課現狀改革方法教材
和聲學是一門研究音樂的橫向發展與縱向結構的理論性學科。橫向發展主要包括不同聲部之間的旋律線條延伸與連接方法,縱向運動往往體現在和弦的構成與不同音響色彩間的排列方式上。對於音樂學院的學生來說,和聲課是專業必修課,也是最為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是著重培養與鍛煉學生邏輯性思維方式與發散性思維方法的重要理論性學科。
然而,由於受到傳統教學思維根深蒂固的影響,和聲共同課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理論作曲學科專業和聲課程的簡化版本與降格要求。加之沒有從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和聲的不同需求與不同角度出發來研究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材等問題的湧現,由此產生的一係列矛盾、困難,常常使學生感覺無所適從,也使教師感到一籌莫展,從而無法真正達到教學課堂上的良好互動與課程總體規劃與發展間的良性循環效果。
歸納、總結教與學間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其一是課程設置上課時少、內容多。兩個學期的教學時間內連教師講授完所有課程都成為了一種奢侈,更不用談學生能夠完全學懂並吸收了。其二是教學理念上著重於書麵上的四部和聲練習。更多的是背誦原則,死記公式,考慮和弦的排列法與旋律位置,避免平行與隱伏5、8度等聲部連接中應該避免的一切問題,這種做法不僅有悖於和聲課的教學目的,而且使學生淪為了做習題的機器,忽略或不去思考和聲的發展規律。其三是教學方法上,書麵練習與音響聽覺上相互脫離。學生在書寫和聲習題時,內心完全沒有和聲音響的感受,隻是一味地按照規律與原則謹小慎微地、小心翼翼地在樂譜上“建築”音符,心中無數,腦中更無音響,最後隻剩一堆沒有生命的音符,一紙符合構造原理但毫無生機與靈魂的樂譜。其四是教材選擇上,長期以來,學院派的教材選擇無不是將“斯波索賓”簡化,或者是挑選章節,或者是以其為框架加以補充,殊不知這些被大家譽為“聖經”的教材早已和時代發展相脫軌。
以上種種保守陳舊的教學方式與教育理念是我們在教學活動中不可避免而又現實存在的事實,是擺在我們麵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尋求更為合理的教學方式與苦覓脫離逆境道路之師生的呼聲此消彼長,成為近年來和聲共同課教學改革中所麵臨的一項艱難任務。以下,筆者僅以一位和聲共同課的教師身份來提出一些構想,希望能為心存疑惑的廣大師生提供一點幫助。
第一,應科學、合理地分配兩學期教學任務的側重點。建議應本著實用性原則在第一學期理論學習的基礎之上增加第二學期和聲作品分析的學習量。和聲學課程的教學目的並不僅僅是要求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運算能力,而更應著重於培養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來基本了解音樂作品中和弦進行的邏輯,體會音樂的構成及音樂的美。傳統的四部和聲寫作練習往往使學生進入“知其言而不知其所以言”的怪圈之中。所以,應大量加入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民族音樂作品中的和聲的分析,使學生避免生搬硬套的練習模式與不能體會功能的“紙上談兵”之苦。和聲源於音樂,爭取使學生從音樂的角度來理解音樂,真正做到在音樂作品中體味與思考和聲,帶著和聲問題在音樂作品中尋找答案,以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
第二,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需要來豐富教學內容。因材施教一直是我們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在以素質教育為主的當今社會更是教學改革中不可回避的現實目標。對鋼琴和管弦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傳統和聲似乎更為重要一些,而對於那些民族樂器或聲樂專業的學生而言,這一切似乎都離本專業太遙遠,感覺和聲學好像是天方夜譚,和聲書好像成為了不可觸及的“禁書”一般。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應予以豐富,加入一定數量的民族和聲內容,使學生了解五聲性和聲風格的特點,民族性和聲寫作的技巧,學習民族和聲中的和弦構成方式與調性關係,多分析一些貼近本專業的音樂作品,通過與西方傳統功能和聲的對比來了解二者存在的共性與異同,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找到樂趣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