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越劇技巧在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價值認識(1 / 3)

越劇技巧在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價值認識

學術論壇

作者:李梅

【內容摘要】戲曲聲樂藝術是民族傳統唱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越劇是浙江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戲曲,由於獨特的唱腔和演唱技巧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並被引入當代民族聲樂教學,成為浙江民族聲樂教學的特色和亮點。

【關鍵詞】越劇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

越劇是浙江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戲曲,雖在中華戲曲的發展中形成較晚,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已成為浙江的文化品牌,其影響已不僅僅作為戲曲藝術活躍於舞台,而且更作為藝術教學資源應用於現代藝術教學。在開展民族聲樂教學中,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充分利用越劇發展民族聲樂藝術的個性化優勢,打造有特色的聲樂教學模式,努力探索具有“越劇演唱風格”的聲樂教學方式,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辦學之路。

一、戲曲演唱藝術與民族聲樂“源”的關係

我國民族聲樂教學始於新中國成立初期,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與民間互動的形式開展民族聲樂教育,這對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與當代民族聲樂藝術的成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的民間音樂都是民族聲樂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各民族的民歌、戲曲、曲藝的演唱精華,更是滋養當代民族聲樂形成和發展的土壤。中國戲曲藝術曆經近千年、縱橫南北八方,形成了整套戲曲演唱技巧(包括發聲、吐字、行腔、用氣、潤腔等)體係,這些技巧具有聲樂藝術的技術性和實踐性的雙重特征,完全可以勝任包括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在內的一切聲樂作品。可以說戲曲演唱技巧成為了民族聲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創新資源。

目前,我國各音樂、藝術院校都已開設了民族聲樂專業,專門培養民族聲樂演唱和教學人才。多年來,民族聲樂的教學成果有目共睹,但遺憾也不少。教育者已經注意到不同地區的民歌以及創作歌曲的音樂風格差異,但大多數仍然以所謂“現代科學發聲技巧”曲解、把握民族音樂風格和歌唱方法,並以此來審訂學生演唱的“對”與“錯”,以致扼殺了民族聲樂教育的多元性,使傳統歌唱在專業音樂教育中出現了斷層現象。中國現代民族聲樂,是吸收傳統音樂中的演唱技巧,並得益於不同地域的演唱風格而形成各具獨特個性的聲樂藝術。戲曲,作為一種綜合性演唱藝術,在中國現代民族聲樂中,在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創造、審美理想,進而表現出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方麵,都有著獨特的優勢,同時也最能體現出本土文化傳統的演唱技巧和風格方法。因誕生於不同的本土文化語境而形成不同音樂戲曲劇種及聲樂演唱技巧的差異。如:南方戲曲唱腔音調多用中、低音區演唱,采用真聲演唱,形成低柔委婉的音樂風格;北方戲曲唱腔音調則多用中、高音音區,其中還多以高音區為主,常采用真、假聲結合的混合唱法。如今,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吸取和借鑒了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展現出鮮明的“民族性”“本土文化特征”,已成為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者同行的廣泛共識。

二、越劇演唱與民族聲樂的“緣”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音樂家周大風出版《越劇唱法研究》一書,係統地總結了越劇的演唱技術和規律,為我們探索民族聲樂拓展了新途徑。最近,越劇音樂理論家周來達的《中國越劇音樂研究》一書,明確提出應將戲曲聲腔列入民族唱法的主張。

戲曲是在傳統文化的沃土滋潤中成長起來的民間藝術。長期以來,受到地區音樂風格、語言習慣、審美需求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戲曲藝術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因此,在民族藝術的寶庫中,戲曲既是藝術品種,又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始終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並與聲樂藝術最具親緣的藝術形式。傳統戲曲藝術與當代民族聲樂的互動在不斷上演。有很多民族聲樂的優秀歌唱家最初曾是戲曲演員,初學時大多采用戲曲演唱方法進行聲樂訓練,掌握傳統的戲曲演唱技巧,而當她們成為民族聲樂演員後,其優勢就會顯現出來。歌唱家李穀一就是從湖南花鼓戲演員走出來的歌唱家。浙江籍歌唱家呂薇也曾接受越劇演唱訓練,其“真聲”音色應該說是受益於越劇聲樂訓練而形成的,這是戲曲歌唱方法被成功引入民族聲樂演唱的又一例證。這充分證明:“把戲曲中一些優點吸收到歌唱裏去,也可以把唱歌中的優點吸取到戲曲中來,互相補充,而不是互相排斥”。①

越劇屬於民間地方戲曲,從誕生到現在已走完了百年曆程,經一代又一代優秀越劇表演藝術家與越劇音樂家們的共同演繹和真誠的合作,博采眾長、銳意創新,現已發展成為全國第二大戲曲劇種,為中華民族音樂寶庫增添了新的音樂元素。而越劇發聲方法以其自身獨特的審美特征,截然不同於昆曲與京劇的演唱方法。經曆了百餘年的探索與發展,它已形成了完備的演唱技巧和特殊的訓練方法。將越劇演唱技巧應用於當代民族聲樂教學,符合民族聲樂理論中多元性和多樣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