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美聲與中國京劇比較對照
學術論壇
作者:劉海紅
【內容摘要】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文藝事業已呈現國際化、多元化局麵,世界範圍的聲樂藝術已進入了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階段。在西方人看來,京劇即是中國的歌劇,而歌劇是聲樂藝術最為主要的載體,由此可以認為,京劇是中國領先的具有代表性的聲樂藝術形式,其藝術本質內涵及其文化含量應是我國其他類型聲樂藝術學習、效法的榜樣,也是取之不盡的動力資源。文章將中國京劇與西洋聲樂藝術進行比較對照,旨在讓人們從中可悟出不同聲樂藝術品類融合互動的學術之道。
【關鍵詞】京劇西洋美聲民族聲樂借鑒融合
我國的聲樂藝術以唱法概括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可分為戲曲、曲藝,包括京劇、昆曲以及其他地方戲曲和各種說唱音樂的演唱方法,第二類是借鑒西洋聲樂方法的美聲、民族、流行的唱法,第三類是所謂的原生態唱法。三種聲樂品類及其唱法之間相互連帶、相互區分又相輔相成的關係是本文要研究的主線,借以求得聲樂藝術融合之美。我國京劇藝術具有高水準的文字價值,對語言表達的要求非常嚴格,如對語音、語調、語氣、語勢的表達十分講究。這也是美聲、民族、流行唱法中要予以重視的問題。本文重點是對京劇、美聲、民族三種唱法在發聲、咬字、氣息、潤腔、共鳴等方麵的特點、特色及其異同關係進行研究。
一、中國京劇與西洋聲樂曆史淵源及其界定
被視之為“美聲唱法”的歐洲古典聲樂藝術誕生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是意大利詩人和音樂家從教堂教會中解放出來用以表現社會、表現人生價值的古老的風靡世界的聲樂藝術,其演唱的聲音質樸、自然、優美,是從許多本土歌唱者的演唱中提取並經過學院、劇院的歌者和教育家一點一滴總結、歸納出來的。西洋美聲即美麗的歌唱、美好的聲音,具有完整的教學體係。同樣,中國京劇的曆史也很悠久,是漢班、徽班經昆腔的名角名伶和清末的京班名伶在實踐中反複磨礪錘煉出來的,是中國聲樂藝術的鼻祖。中國京劇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京劇藝術是世界三大表演體係之一,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中國京劇與西洋美聲均是古老的聲樂藝術,分析研究其曆史淵源對聲樂藝術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各自萌生發展的曆史及其藝術特征是研究中外聲樂藝術的根據,脫離曆史背景而沒有根據的學術是空洞無物、不足為取的。比如美聲唱法粗獷憨實的風貌特征來自騎士歌曲和流浪藝人的演唱;中國京劇濃鬱的風格和語言,以及表達上的講究來自古典詩詞和樂舞、百戲、排憂等演唱形式的奠基。值得注意的是,京劇與美聲都不是先有唱法而是先有演繹,是演繹過程錘煉了唱法,這就是藝術發展對於技術方法的選擇,是藝術決定技術,而不是技術決定藝術,這是必須汲取的經驗。
二、美聲民族唱法與京西唱法張派青衣的比較
多年來,京劇大師都在關注著西洋美聲和民族聲樂藝術,都在與時俱進地汲取美聲與民族聲樂演唱經驗和先進科學的發聲吐字等方麵的技能技巧。遺憾的是,近年來對於戲曲的學習遠遠不夠,並有貶低戲曲藝術的不良傾向,總是不能虛心地向戲曲取經。這是中國聲樂缺乏民族風味和中國氣派的主要原因之一。毫無疑問,西洋美聲和中國京劇都屬於聲樂藝術,都是有聲樂藝術的本質屬性,但不能忽略它們各自的特點、特色以及唱法上具有的優勢。
三、發音機製的同質、同構、同理
唱歌也罷,唱戲也罷,同是人體發音,其發音規則同質、同構、同理,這是必須確定的科學發音概念。歌唱發音的原動力是氣,氣流使聲帶震顫,發出基音,並通過喉咽、口鼻、頭、胸、腹等形成了腔體共鳴,腔體共鳴是泛音引發的,聲音強弱的變化是氣息控製的結果,音量和力度的大小決定於氣量、氣壓、氣流的支配與控製。呼吸是歌唱的動力資源,充分吸氣、節省用氣,以小到大、以弱至強是控製歌唱呼吸最穩妥的方法。發聲時假聲帶放鬆,隻有真聲帶靠攏,閉合拉緊的真聲帶和充分開放的腔體相得益彰,這一“聲閉腔開”的發聲原理必須把握。歌唱呼吸有三種方式,一是胸式呼吸,二是腹式呼吸,三是胸腹聯合式呼吸。中國聲樂多用胸腹聯合式呼吸。郭淑珍教授曾說過:“呼吸就是一切”。意思是強化歌唱呼吸的意識,學會了呼吸便學會了歌唱。但也有的歌唱大師認為:“是歌唱鍛煉了呼吸,不是呼吸促成了歌唱。”戲曲大師也非常重視呼吸,多數提倡“丹田氣”,額眉上為上丹田,胸口窩上方的胸骨部位為中丹田,臍下三指為下丹田,上、中、下丹田三點一線便是戲曲演唱各種發音方法綜合運用、多用的呼吸方法。聲樂藝術是人聲藝術,以人聲表達音樂、表達語言、表達情感意識,這是聲樂藝術的全部內容,唱歌如此,唱戲亦如此。在各種聲樂品類及各種唱法的相互比較中,首先要明確聲樂藝術具體的學術概念,要在聲樂藝術本質屬性中認清各自的特點、特色和唱法上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