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成就斐然的黑龍江聲樂
學術論壇
作者:王冬梅 胡靜
【內容摘要】黑龍江聲樂人由於充分利用本土優勢,全麵借助外部有利因素,不斷創新聲樂教育方法,聲樂教育碩果累累,聲樂事業蓬勃發展,為全省乃至全國培養了大批聲樂及聲樂教育人才,為民族聲樂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關鍵詞】黑龍江聲樂創新人才
一、聲樂條件充分利用
全麵發揮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外部條件,是任何一項事業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借助本土優勢
千年聲樂曆史文脈的大小興安嶺,百年璀璨聲樂文化的黑龍江。聲樂,就像黑龍江水輝映閃爍的群星,就是這片黑土的靈魂,深深地浸潤在黑龍江人的血脈之中。原始森林的鄂倫春族牧歌,金源故地的滿族歌舞,吸收民歌、小調、大鼓、單鼓、皮影等音調的表現鄉情民俗的東北本土的二人轉,“闖關東”藝人的民間說唱,就像黑土地上朵朵絢麗的鮮花競相怒放,為黑龍江聲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黑龍江人還有著得天獨厚的聲樂口語優勢,他們的語言是中華民族國語的基礎,那裏所有人的發音都很標準,他們的聲樂沒有語言障礙,還由於他們長期使用這種語言,對其個性、語調、語義及應用方法都了如指掌。尤其改革開放後的政策深入民心,為聲樂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黑龍江的聲樂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二)借助外部有利因素
東北亞地區的西方音樂最早是通過哈爾濱傳播的。據苗笛編著的黑龍江《百年故鄉音樂家》統計,從上世紀初到1949年,在哈爾濱生活、工作的外僑器樂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歌唱家、指揮家、表演藝術家就有24名。著名作品《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解放區的天》《咱們工人有力量》等聲樂作品傳唱全國,享譽中華。1948年10月,中國音樂界最具權威的期刊《人民音樂》在黑龍江創刊。改革開放後,國際國內交流活動更加頻繁,其中最具盛名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已舉辦31屆,每屆都雲集全國的聲樂名人、高手。
二、聲樂事業蓬勃發展
黑龍江省是一塊聲樂的沃土,先後湧現了傅庚辰、金鐵霖、李雙江、郭頌、殷秀梅、劉和剛、孫悅等眾多著名的詞曲作者、聲樂教育家和聲樂表演藝術家。
(一)聲樂人才遍及各個音域唱法
黑龍江的聲樂人才不僅涵蓋了高、中、低各個音域,而且囊括了美聲、民族、流行、原生態各種唱法。如出生於黑龍江省伊春市的我國著名歌唱家、榮獲全國美聲與民族兩種唱法最高獎項的雙料歌後萬山紅;畢業於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牟玄甫;生於哈爾濱的男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國家一級演員李雙江;出生於黑龍江鶴崗市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殷秀梅;出生於哈爾濱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央歌劇院獨唱演員,女高音歌唱家傅海燕;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的空政歌舞團青年歌唱演員、榮獲第十二屆“隆力奇杯”青歌賽民族唱法專業組金獎的劉和剛;哈爾濱歌劇院男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滕清泉等。
(二)聲樂人才遍及相關領域
任何領域都不能孤立存在,離不開相關領域的支撐。黑龍江聲樂人以聲樂為核心,發展相關領域,培育相關領域人才,在作曲、作詞、表演、演奏、指揮、教育、理論等各個領域取得重要成就。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哈爾濱就出現了被譽為“抗戰吼獅”的劇作家塞克,作曲家王洛賓、李劫夫,音樂教育家劉忠、葉長春、任白鷗等。隨後不斷出現聲樂相關人才,如曾任黑龍江省音樂家協會主席的當代作曲家、著名音樂教育家及音樂理論家汪立三;在哈爾濱生長的,在指揮、演奏、作曲等領域廣受海內外關注的藝術家滕矢初;國家一級作曲家、歌唱家呂聶;著名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的詞曲作者、生於黑龍江省呼蘭河畔的著名作曲家王雙印;黑龍江音樂文學學會會長、國家一級作詞邢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