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8世紀俄羅斯器樂藝術的發展
俄國的器樂發展始於彼得大帝在位期間,外國器樂開始逐漸滲透俄國。而此時,西歐器樂已經湧現出了巴赫、亨德爾等音樂大師,而俄國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作曲家。在18世紀初期,彼得大帝通過為西化的軍隊聘請西方音樂家組建軍樂團並負責訓練俄國青年,小型的俄國器樂團逐漸增多,許多上層貴族也以擁有個人的器樂團為榮。此時器樂團演奏的樂曲有泰勒曼、哈塞及科雷利等作曲家寫的奏鳴曲、三重奏和協奏曲,樂隊伴奏也在這些器樂團演奏宗教和世俗話劇時慢慢湧現。隨後,俄國音樂發展步入新階段,莫斯科和彼得堡建立了意大利歌劇院,產生了新型的樂器,宮廷樂團的人數顯著增加,俄國地主擁有的農奴樂團數量及質量上也有顯著提升。③18世紀後期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時期,文學藝術和哲學活動得到支持,再加上巴洛克後期歐洲器樂的快速發展對俄國的影響,其音樂生活越發活躍。除演奏外國古典音樂家的作品,俄國作曲家的作品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這個時期俄國器樂發展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卡申及獨具風格的藝術家和小提琴家漢多什金。其中漢多什金更是達到了18世紀俄國民族器樂的高峰,是俄羅斯小提琴樂派的創始人。
五、18世紀俄羅斯合唱(歌唱)藝術的發展
最早的俄國音樂始於10世紀的民間音樂,其發展先後經曆了宮廷音樂、教會音樂、教堂音樂等幾個重要階段,至18世紀時已初具規模,但影響力有限且主要以宗教音樂為主。18世紀初期,彼得大帝通過組建唱詩班使音樂“走上了街頭”(凱旋遊行和慶祝軍隊勝利時公開演奏)。宗教音樂則由於其簡單的作品形式逐漸退出曆史舞台,新的潮流促使讚美歌的藝術形式逐漸發生變化。當時一些知名的作詞家如羅蒙索諾夫、蘇馬羅科夫等人所作的歌詞被譜成讚美歌廣為傳唱。同時,俄國歌劇的發展及本土優秀歌唱家的崛起也為當時俄國合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中,彼得大帝創建的宮廷合唱團到18世紀中葉已具有很高的表演水平,並不斷抽調烏克蘭專業聲樂學校訓練的自學歌唱家來補充實力。這個時期的俄國合唱主要以分布歌詠的多重唱風格為主,其特點是和弦氣質占主導地位,整個合唱和各聲部音色形成對比,無伴奏,聲部數目較多。④歌詞取自宗教禱詞,同時編寫出了一些音樂教程,從理論上也總結了新的音樂現象。這些都為19世紀俄國抒情歌曲、浪漫歌曲的流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結語
曆史是現實的寫照。總體上來說18世紀是俄羅斯現代音樂藝術的發展開端,盡管其歌劇、戲劇、芭蕾舞、器樂、合唱的發展曆程各不相同,甚至很多音樂藝術都是源自國外。但是,通過俄羅斯藝術家們的努力改造及創作,使其逐步具有了濃厚的民族風格,這為19世紀俄羅斯民族藝術搭建了展示的舞台,也奠定了後來俄羅斯音樂藝術強國的基礎。因此,深入探索和思考俄羅斯音樂藝術發展的曆史,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加了解這個國家和民族,同時還能為我們音樂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很好的參考及借鑒對象。相信不久的將來,世界民族藝術發展史上也一定會有中國濃墨重彩的一頁。
注釋:
①汪之成.俄僑音樂家在上海[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②④威爾遜·狄克森.基督教音樂之旅[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③唐波.淺談西方鋼琴教學理念[J].音樂探索,2007(S1).
參考文獻:
[1]王藝璿.論俄羅斯鋼琴學派對我國鋼琴藝術的影響[J].科教導刊,2010(8):247.
[2]張式穀、潘一飛.西方鋼琴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鄭州師範學院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張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