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俄羅斯音樂藝術發展探析
學術論壇
作者:韓若男
【內容摘要】18世紀作為俄羅斯音樂啟蒙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其漫長的音樂藝術發展之路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影響我國曆史發展的最大鄰國,了解和研究這個國家音樂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有利於我們更加深入地對其進行探索和思考,同時對於我國的音樂藝術發展也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18世紀俄羅斯西化改革音樂藝術發展
18世紀的俄羅斯是一個學習和模仿並取得優異成績的時代,也是俄羅斯音樂藝術發展的開端。總體來說,當時俄羅斯推崇的全是外國音樂,其中歌劇是意大利的,芭蕾舞是法國的,交響樂是德國的。但縱觀其音樂藝術發展之路,卻非純粹地引進西方音樂藝術那麼簡單,而是引進與吸收同步進行。在此過程中湧現出了一批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樂藝術人才,使俄羅斯音樂藝術在西化過程中具有了本土特色。我國的音樂藝術發展起步較晚,發展過程與俄羅斯相似。因此,深入研究18世紀俄羅斯音樂藝術不同領域的發展曆史,對於我國的音樂藝術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及理論價值。
一、18世紀俄羅斯戲劇藝術的發展
俄羅斯戲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下半葉的沙皇宮廷裏。當時戲劇的導演、演員和布景人員都是外國人,戲劇也主要以旅行演出的方式進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彼得大帝西歐考察時才得以改觀。為了在國內宣傳自己的新政,彼得大帝在莫斯科紅場建立了俄國第一個公共劇院,通過各種方式鼓勵人們欣賞戲劇演出。由於當時劇本多半是翻譯作品,缺乏國情基礎,民眾實際反應並不熱烈,但此時俄國已初步具備戲劇發展的基礎。伊莉莎白女皇在位時開始鼓勵作家們用俄文寫劇本。伊麗莎白女皇的繼任者凱薩琳大帝對推動戲劇發展也不遺餘力,於1771年和1779年分別建立了彼得堡大劇院和皇家劇院學校,極大地推動了俄羅斯戲劇的蓬勃發展。在女皇的帶動及鼓勵下,當時的俄國貴族也紛紛成立自己的農奴劇院,其對劇院投下的精力和財富也相當驚人,即使莫斯科的公共劇院也無法與之相媲美,甚至女皇也曾親臨農奴劇院觀賞演出。
18世紀時法國戲劇在歐洲獨領風騷,俄羅斯戲劇也深受法國影響。不過這種情況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之後發生了改變。由於自身民族意識的崛起,俄羅斯戲劇的語言和題材融入了越來越多的本國特色,戲劇界也展現了對祖國的關愛,對農村困苦生活的關切。而後,劇本重心又逐漸轉向對社會陋習、官僚腐敗的嘲弄。此階段俄羅斯戲劇發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蘇馬羅科夫。作為俄國著名的劇作家、古典主義戲劇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共著有9部悲劇和12部喜劇,藝術影響深遠。
二、18世紀俄羅斯歌劇藝術的發展
同其他西歐國家相比,歌劇傳入俄國較晚。18世紀初的彼得時代,外國音樂開始深入俄國,音樂會經常舉行,由外國樂團演奏聲樂和舞樂幕間曲。為歌舞團和宮廷慶祝會服務的小型器樂團漸漸多了起來。18世紀20至40年代可以稱為俄國音樂的一個新階段。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建立了意大利歌劇院,產生了新型的樂器,宮廷樂團的人數顯著增加,演奏技巧大大提高。最初,在俄國進行首次歌劇演出的是由作曲家裏斯托率領的意大利劇團,隨著意大利劇團在俄國演出數量及頻次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俄羅斯歌唱家參與其中並逐漸崛起,進而取代了樂團中意大利聲樂家的位置。②隨後,法國歌劇逐漸傳入俄國。早期的俄國歌劇往往帶有鬱悶悲愴的意大利韻味。第一部用俄文腳本譜寫,由俄國演員演出的歌劇是蘇馬羅科夫的《采法爾和普羅克裏斯》。在此後的幾十年中,俄國逐漸形成了俄國民族樂派,出現了民族歌劇。俄國民族歌劇形成之初都以喜歌劇即“諧歌劇”為主。
三、18世紀俄羅斯芭蕾舞藝術的發展
作為現今俄羅斯國粹的芭蕾舞,最早出現於15和16世紀意大利戲劇演出及民間舞蹈中。隨著18世紀初國外音樂及歌劇的滲入,俄國本國的民族歌劇開始形成。早期的歌劇往往伴以芭蕾舞,但後來芭蕾舞逐漸演變成一種獨立的音樂戲劇形式。芭蕾藝術的發展直接導致了俄國民族芭蕾舞流派的形成,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舞蹈家布勃利科夫。俄國專業的芭蕾舞教育始於1738年,由貴族軍校的舞蹈班領導者蘭德創辦了俄國第一所宮廷芭蕾舞學校,即後來的聖彼得堡戲劇學校,至此開啟了俄羅斯芭蕾發展的新篇章。自18世紀初期,俄國作曲家開始同步創作民族芭蕾舞劇。18世紀後期,很多藝術家也為芭蕾舞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以芭蕾舞編導瓦爾貝爾赫創作的俄國第一個現代題材芭蕾舞劇《新維特》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