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勃拉姆斯《四首嚴肅的歌》風格特征解析(1 / 2)

勃拉姆斯《四首嚴肅的歌》風格特征解析

學術論壇

作者:薑海龍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ms,1833—1897年),德國著名作曲家,常被音樂學家視為“最後一個古典主義者”,藝術歌曲在勃拉姆斯40多年的音樂創作生涯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四首嚴肅的歌》完成於1896年5月7日,是勃拉姆斯的第二部聲樂套曲,也是他晚年最重要的獨唱聲樂作品,充滿了濃厚的宗教精神。該套曲歌詞分別講述了在死亡麵前人獸平等,人世間的疾苦,向往、讚美死亡,到最後重新燃起對未來的希望。套曲均為通體歌,總體布局層次分明、結構清晰。作者通過對歌詞的挖掘和精煉,用邏輯性的思維和合理的方式協調了歌詞與音樂發展之間的矛盾,突破了歌詞對音樂發展的限製。透過音樂,人們看到了這位大師深沉虔誠、至情至性的內心世界。

一、旋律語言

套曲中,大量陰鬱小調色彩的下行旋律音調和分解和弦式的旋律進行是歌曲旋律最顯著的特點,奠定了這部套曲深沉抑鬱的情感基調,偶爾出現的大跳音程主要用於樂句的劃分和情緒轉換需要。勃拉姆斯很重視語氣本身的音樂性,旋律的走向變化都是根據歌詞的音節語氣而定,形成了其獨特的音調特點。

例如,在開篇的第一首歌曲中,第一段聲樂旋律的前五小節,都建立在f小調主和弦上,並插入級進式經過音對調式音進行環繞。這種處理手法不但鞏固了f小調的調式調性,並且表達出克製、沉思的內心情感世界。這五小節的聲樂旋律作為這首歌的核心音調貫穿歌曲的始終,形成情感和結構上的內在統一,其晦暗的小調色彩仿佛死亡臨近時的脅迫,感歎生命之有限。

同音反複的運用也是《四首嚴肅的歌》旋律中的突出特點。由於這四首歌的歌詞均選自《聖經》,根據《聖經》詩文口語的吟誦性和莊嚴肅穆的宗教情感需要,勃拉姆斯在歌唱旋律中多處運用的同音反複,對於唱詞情緒的保持和唱句敘述發展的邏輯性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從整體上說,勃拉姆斯對《四首嚴肅的歌》在旋律上的把握,意在對歌曲宗教精神層麵的表達,與歌詞水乳交融地詮釋出作者深刻的哲思。

二、富於藝術特色的和聲處理

勃拉姆斯的和聲運用是帶有個性的古典和聲成熟的典範,與此同時體現出浪漫主義的藝術特征。①作曲家在這部套曲中運用了高疊和弦、複合和弦、屬或主持續音的和聲手法,變格進行、三度關係和聲進行的運用,很好地豐富了和聲色彩。此外,在聲部的細節進行上,也能發現線性和聲進行的蹤跡。在第一首歌曲中,勃拉姆斯大量運用了屬、主持續音,並在不同的調性上采用了屬九和弦的長期持續,偶爾還會出現屬十一、屬十三和弦,或是複合和弦。

譜例1:《人類遭遇的,獸類也遭遇》

譜例1為e小調,自第一小節的開始音至第二小節開始音,體現了t—tsⅥ—Ⅱ56—t6的和聲進行,和聲色彩上的柔和弱化了S—T的強進行感。②這裏變格進行的意義在於色彩性的填充。

在調式、調性方麵,勃拉姆斯根據每首歌的情緒和內涵做了精心安排。四首歌中前三首的主調都采用了小調,其中第二、三首都結束於同主音大調。隻有第四首采用了大調,表現了作者在對死亡進行探索和思考後,將“愛”升華到能夠撫平苦難的信仰。歌曲中還運用了交替大小調、交替小大調、同主音特種調式交替的手法,這些都體現了和聲無窮的魅力,為作品準確塑造藝術形象、表現歌曲內容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