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以上這些基本原理,如果想在鋼琴演奏時做到音色能控製自如,可有意識地注意以下幾方麵問題。
首先,要善於利用擊弦時的伴隨音響對聲音產生影響。我們聽到的聲音可以看作是發音時各種聲響的疊加,也就是榔頭擊弦速度產生的聲音加上敲擊琴鍵的聲音再加上琴鍵撞板的聲音。我們聽到的音量一樣,但音色不同的音,其音響成份的組成是不同的。即便我們沒有注意聽除弦音外聲響,這些聲響還是客觀存在,會影響音色效果。通常情況下,錄音總會失真,這是因為錄音設備無法真實地記錄原始的聲響,如同繪畫裏的色彩一樣,用三原色可以調出各種色彩,隻需要略微改變某一種原色的分量,調出的顏色就不同了。弦音是歌唱性的,聲音可持續。伴隨聲響是敲擊性的,不可持續。琴弦發聲後,如不去幹預它,它將按照自然規律有序地衰減音量直至停止振動。而敲擊聲沒有延續性,一下就沒了。顆粒性的聲音聽起來是這麼響但其實有不少是敲擊聲,而這種敲擊聲沒有延續性,音頭發出後就隻剩弦音了,顯得音頭明顯,歌唱性的聲音敲擊聲少甚至沒有,音頭不明顯,弦音必須占更大分量,顯得延續性好,因此,想要演奏時歌唱性好,就要盡量減少除弦音外的聲音發出。
其次,要注意在不同的演奏場地對弦音和敲擊聲進行一定的調整。在不同的距離聽鋼琴發音很不一樣,這是因為頻率不同的聲音在相同距離上的衰減率不同,頻率越低聲音傳得越遠,頻率越高聲音傳得越近,所以,在大音樂廳演奏時有經驗的演奏家會做出一定的調整。另外,弦音與敲擊聲的傳遞距離也是不一樣的,有時在遠處或門外聽感覺很好,而一進門就完全不一樣了;有時在場外聽比賽覺得個個音色都很圓潤,一進場就會大失所望,沒幾個聲音好的,這是因為門或者牆過濾了敲擊聲響,使得弦音占的分量增大,客觀上形成了美化聲音的效果。因此,要在反複實踐過程中,充分利用場地的優勢美化演奏音色。
二、心理方麵的音色變化
心理方麵對欣賞音樂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聽表演”和“聽考試”這兩種不同的心情感覺就不同。如果演奏者是大師,就會認為聽覺上享受的成分多一些,如果演奏者是學生,聽覺上挑毛病的成分就會增多。正如美國鋼琴家查爾斯·羅森在他的《鋼琴筆記》一書中所描述的:聽眾的注意力事先就被鋼琴家的大名吸引過去了,在藝術家出場之前聽眾就知道他們將被刺激被感動。其又指出:一流鋼琴家很平庸或很一般地演出收到的掌聲不在他無懈可擊的演出之下。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心理方麵對欣賞音樂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心理方麵的因素有時還在一些不太明顯的方麵存在,甚至有時根本意識不到受了影響。
比較典型的問題是:一個音發出以後手上的動作還能不能影響這個音?從嚴格的唯物主義觀點看,既然音已經發出,那麼手上再在這個鍵上做文章是一種多餘的動作,就算有用也隻是對後麵跟隨的音有效,對已發出的聲音應該沒有影響。
人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彈長音時在觸鍵後馬上帶起手臂,這個音就變了,如同活的一樣,變得具有共鳴性和歌唱性。很多教師這樣要求學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這種現象的解釋,通常認為是因為觸鍵時的放鬆與回彈與鍵盤交流等,但真是如此嗎?筆者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假象,部分是因為心理因素造成的。
在鋼琴上去找這樣一個音,彈單音並仔細傾聽,會聽到音從強到弱,音量一直衰減直到沒有聲音,注意這種衰減的力度變化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有所起伏,雖然變弱是大勢所趨,但也常伴有周期性的短時音量增強現象,效果如同弦樂器的揉弦一般(聲音會產生揉弦效果是由於共同發音的琴弦的頻率存在差異,聲波互相幹涉所引起),找到一個揉得比較慢的音A,心理方麵的音色變化就從這樣一個音展開。為能更好地理解,進行以下兩個實驗:
實驗一:先找到A,用手臂有控製地壓下A,中等力度,仔細傾聽,在發出的聲音產生第一次增強音量效果時,放鬆地帶起肘部,手指上的壓力會減少,保持按住鍵盤,會聽到聲音在被帶起的那一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同向上方升起了一般。反複彈奏A,觸鍵之前不要決定做不做帶起的動作,盡量使每一次觸鍵的初始狀態一致,音頭發出後再即興決定手上的動作做還是不做,反複對比做這個動作和不做這個動作的聲音有沒有區別,那麼會發現聲音有著明顯的不同,差異大到不需要專業人士,不需要太好的聽覺,都可聽出這種區別(條件是聽者看著彈者)。既然觸鍵的狀態一致,物理發音上就是一樣的,而後做的動作居然能使聲音聽起來不同,這是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