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音色探秘
學術論壇
作者:李原
【內容摘要】鋼琴演奏需要用多種音色來表現音樂形象。文章通過研究音色的構成,從“物理”和“心理”兩個方麵分析音色變化的原理,解釋各種演奏手法,以此來促進學習、發展,甚至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新型彈奏方法。
【關鍵詞】鋼琴演奏音色變化音色構成
世界著名鋼琴家卡爾·車爾尼說過:“鋼琴上可以表達出一百種力度層次。”安東·魯賓斯坦也說過:“您認為它是一件樂器嗎?它是一百件樂器!”以上兩位鋼琴家從兩個不同方麵闡述了鋼琴演奏的特點,提出了對鋼琴演奏者的具體要求,即要有許多個層次,要有許多種聲音。
許多個層次通過控製彈奏的力度可以做到,而要彈出許多種聲音就難一些,上課時教師常說“歌唱”“顆粒”“柔和”“明亮”等是從音響效果上來形容音色變化,“鬆”“抓”“推”“帶”“支撐”等是從彈奏動作上來要求音色變化。但音色究竟為什麼會有變化?是因為想象著某種效果,聲音就變了嗎?是因為運用了彈奏動作,聲音就變了嗎?本文從新的角度來分析音色變化的問題。筆者認為,鋼琴音色的變化實際上是由物理和心理兩方麵的感覺共同組成的。
一、物理方麵的音色變化
當樂器的聲音發生變化時,那是因為樂器的某些聲音被演奏者強調,某些聲音被抑製,造成了不同的音響組合,從而產生了區別,換言之,彈奏動作改變了樂器的發聲方式,造成音色變化。
在音樂的演奏中,演奏者通過改變力度、層次、節奏、速度、觸鍵、肢體、踏板等手段製造出豐富多彩或雜亂無章的音響效果,上述每個方麵的變化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音色。要研究是何原因導致了樂器聲音的改變,需將問題進行簡化,去掉其他因素,減到隻有一個音的情況,隻問一個問題,即“我們在鍵盤上每次彈一個音量聽起來相同的單音,可不可以做出音色上的區別?”答案無非兩種情況,能有區別或不能。如果答案是不能,那意味著鋼琴的音色變化隻是由音量及層次等其他因素營造出的效果,樂器本身物理發音上是沒有變化的;如果答案是能,則意味著音色至少有一部分的變化來自於樂器本身發聲方式的改變。任何一個有經驗的演奏者都會給出肯定的答案,就是說即使是每次隻彈一個音量相同的單音,也可以有音色變化。用速度擊出的音和用重量按下的音,即便音量相同,也有明顯的區別,一個顆粒,一個歌唱。為什麼呢?榔頭擊弦的速度明明一樣,變化是哪裏來的?筆者認為,答案在於擊弦時的伴隨聲響。
鋼琴彈奏時常有一些聲響伴隨著我們,比如數拍子、唱譜聲,腳打拍子、踏板沒踩好的噪聲,甚至琴凳不好造成的“吱吱呀呀”聲,琴上放了東西產生的共振聲,這些都是不好的聲響,我們要盡量避免。還有一些聲響我們避免不了,就是手指觸鍵造成的一些聲響。
我們聽到的每個音其實都是各種聲音混在一起的混響效果,當擊弦發聲時,伴隨著各種其他聲響也發了出來,這些聲響與弦音共同構成了我們對音量及音色的感覺。如果沒有雜音,單獨的擊弦聲是最歌唱的。我們可以做一個立式鋼琴實驗,先去掉鋼琴的琴板,選擇一個音,踩下踏板使止音器離開,用手直接推動榔頭擊弦,注意要在最後一刻及時釋放榔頭,不要扶著它到弦上,使其自由地擊弦,聽這時的音色,不管怎麼用力,聲音都是歌唱的,想發出有音頭的音卻總比預想的要歌唱好像少了一個“點”,少的就是向下擊鍵時手指撞擊琴鍵以及琴鍵向下撞擊木板的聲響,如果在去掉了榔頭的琴鍵上試試就可知道在擊鍵時會造成多大的聲音。這就是為何彈歌唱性的聲音時要運用貼鍵、觸鍵方法的原因,因為貼鍵可以盡量減少由於擊打琴鍵造成的撞擊聲響,從而使擊弦聲占主要部分。再做一個試驗,貼鍵發猛力彈某一個鍵,但用另一隻手的一個手指墊在鍵的邊緣,目的是阻止琴鍵向下撞擊木板,這時的聲音不會像一般想象的那樣發出粗暴的聲音,而會像前一個試驗一樣,產生出柔和歌唱聲音。還可以反過來做一個試驗,可使歌唱的聲音變顆粒。選一個鍵,用觸鍵法盡量把音彈得柔和歌唱,但在彈之前,先將此鍵相鄰的琴鍵無聲地按下,在盡量柔和歌唱發音的同時敲擊相鄰琴鍵,這兩個聲音合在一起,就可以聽到顆粒性聲音的效果。通過上述三個實驗,可以得出一些結論,即擊弦時的伴隨聲響對音色是有影響的,弦音越多伴隨聲越少聲音歌唱性越強,反之聲音顆粒感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