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踐耳《序曲二號——流水》演奏示意(1 / 3)

朱踐耳《序曲二號——流水》演奏示意

學術論壇

作者:張琴

【內容摘要】文章從教學實踐出發,為了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中成績優異學生的演奏能力,作者經過比較研究發現,朱踐耳先生創作的《序曲二號——流水》更適合學生進行拓展學習。文章從創作背景、曲式分析及演奏重難點、方法等方麵進行深入剖析。

【關鍵詞】朱踐耳五聲觸鍵力度色彩

如何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成績優異學生的演奏能力,筆者進行了深入思考,經過長期教學實踐證明,朱踐耳先生創作的《序曲二號——流水》更能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和喜愛。以下,筆者從演奏的角度對這一作品進行分析。

一、創作背景與曲式結構

(一)作者簡介與創作背景

朱踐耳(1922—),原名朱榮實,安徽涇縣人,作曲家。新中國成立前在部隊從事音樂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在上海、北京等電影製片廠任作曲。1955年赴蘇聯入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師從巴拉撒年教授;1960年畢業回國,在上海歌劇院任作曲;1985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四屆常務理事;曾榮獲首屆中國音樂金鍾獎終身榮譽勳章。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毛澤東主席提出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藝術方針的指導下,用西洋樂器表現中華民族風格與特點成了廣大作曲家和鋼琴家探索的方向。朱踐耳赴蘇聯留學期間創作的鋼琴曲《序曲二號——流水》(1956年),為其處女作2號,是充分體現了中西結合的典型代表作品。

(二)作品分析

作品《序曲二號——流水》受古琴曲《流水》的啟示,以彩雲之南(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民歌《小河淌水》音調為素材而作,再加上古琴音樂的某些特點,力圖保持中國民族旋律特色,在和聲、複調、調式調性等方麵與民族特性上做了既適應又超越的嚐試,有目的地吸收了西方各種技法進行再創造,並運用大量的對比複調技法。正如饒餘燕在《鋼琴藝術》中發表的一篇介紹朱踐耳在鋼琴創作方麵的文章《貴在探索創新》中說道:“朱老對探索中國文化複調音樂做了一次重要嚐試,為我國現代音樂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

這首鋼琴小品以民歌曲調《小河淌水》為創作基礎,歌中唱道:“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幽幽,月亮出來照半坡,望見月亮想起我的哥……”歌詞質樸自然、富於想象;音調溫婉、舒展、清新優美;速度稍慢、從容舒展;節奏自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表現的是男女愛情故事,描繪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深遠意境:銀色的月光下,周圍一片寧靜,隻有山下小河不時發出潺潺的流水聲,歌曲流傳於全國各地,被譽為“中國的小夜曲”,但改編後的《序曲二號——流水》音樂風格卻大有變化。

(三)曲式分析

該作品主題含蓄,旋律悠長、清澈,屬五聲性旋律結構,鋼琴織體豐滿細膩,和聲序進中突出隱伏線條進行與非三度疊置和弦的並用,突破西方功能和聲體係的束縛,並通過調性的合理模進、轉換、展開等,使單一調式得以變化發展,雖然是抒情小品,但鋼琴的和聲織體中總隱約流露出管弦樂式的多層次思維,音樂的起伏跌宕中總含有一種無以言表的內在激情。

全曲為中國傳統的五聲羽調式,是具有再現特點的三段曲式結構。

改編後的鋼琴作品是三段體式,五聲羽調式,主旋律與《小河淌水》原曲較接近,風格上卻有較大變化。全曲節奏脈絡清晰,以流水的自然性為主線,從小溪彙入小河再湧入激情澎湃的大江大河,最終彙流入海洋,表達了青年男女從相識到相戀再到熱戀,最後結合並歸於平靜幸福的心境變化,表達了人的一種生命力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二、演奏示意

由於這首作品采用了對主題的模進、轉換、變化、展開的創作手法,因此在每一次的變化中要注意其間的對比及連接關係。在不影響樂句的呼吸和旋律進行特點的情況下,本曲主要使用的是音後踏板。

(一)溪流淙淙

作品的A段及A1段總體情緒為舒展、寧靜、流動、傾訴地。

A段,主題部分(1—8小節)。c羽調式,由三個樂句構成,第一樂句1—2小節、第二樂句3—4小節、第三樂句5—8小節是前兩句的展開,小節數為2+2+4,如同歎息的語句,4/4 6 1 2 3 2 1 6—、6 1 2 3 2 2 1 2 6—、6 1 6 5 3 2 5 6 、6 5 3 2 6—,這是作品的核心旋律,並貫穿全曲。聰慧美麗的阿妹傍晚坐在小河旁,見景生情望月抒懷,把對阿哥的一片深情傾注在優美的旋律中,隨著小河的流水漂向心中的阿哥。

右手的單音旋律部分全部在小字三組,C2音為民族五聲調式中的羽音,它的反複出現,充分表現了地方民族音樂的特點和色彩。演奏中,右手旋律音運用高彈指慢觸鍵的彈奏方法,在指法運用上,選擇全部用4、5指奏出。我們都知道4、5指是弱指,但正因如此,卻恰恰能表現出明亮而又圓潤、縹緲的音色,含蓄而又溫婉、舒展的情緒。強弱處理上,每句都是由弱—強—弱,一句一歎!力度為mp中弱,如平靜流淌的涓涓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