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聲樂作品正譜伴奏的實踐與思考(2 / 3)

二、中國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鋼琴伴奏

鋼琴伴奏作為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把歌者和聽眾帶進音樂環境的同時,還要推動音樂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對伴奏者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奏技術要過硬,處理作品要全麵,還應具備豐富的表演經驗。另外,對作品的規律和演唱技術要有一定的掌握,要懂得結合民族聲樂的複雜性和特殊性,嚴謹地對中國民族聲樂作品伴奏進行正譜化。

(一)接觸作品

好的聲樂作品伴奏者不僅是一個好的鋼琴演奏家,更要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曲家的音樂風格特點。先理解、聆聽音樂之後再進行試奏,在試奏時還要記住演唱聲部的旋律,邊彈邊唱,邊彈邊聽。在演奏的過程中還要結合民族聲樂的特殊性,適時地模仿不同樂器的音色,比如:箏、鼓、笛等不同樂器的韻味和音色。

不僅如此,鋼琴伴奏還應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以應對突發狀況。所以伴奏者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認真傾聽,要“跟好”“托好”“帶好”獨唱。

(二)與演唱者的合作

說到伴奏與演唱者的關係,應是地位平等、相輔相成,但要注意從屬關係,不可喧賓奪主。

鋼琴作為具有固定音高的樂器,演唱者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因為自身原因常常會節奏不穩等。有了鋼琴伴奏的幫助,演唱者通過傾聽伴奏音樂能調整自己的演唱。同時,伴奏者應當通過演唱者的情緒、動作等做到有準備地落鍵。當然合作是需要時間磨合的,在練習中能夠逐漸建立起正確的合作觀念。通過練習來確定音樂的速度、力度、呼吸以及情感的抒發。通過練習,伴奏者要善於發現演唱者的不足,比如呼吸上薄弱的環節、音量的變化。鋼琴伴奏通常還有前奏和間奏,通過前奏可以引導聽眾隨著音樂進入到角色中去,引導演唱者做好準備。間奏則起著自然過渡的作用,使歌曲更飽滿,同時演唱者可以進行表演、換氣,對歌曲進行補充。

三、中國民族聲樂教學中的伴奏實例

我國的民族聲樂目前可以分為民歌改編、戲曲元素、中國風格、舊詞新唱、民族歌曲五大類。

(一)民歌改編

近年來,中國民族聲樂中湧現了大量的根據各地傳統民歌改編的歌曲,克服了原生態歌曲單調重複的問題,更加適應聲樂演唱。比如作品《桃花紅杏花白》就采用了山西民歌《桃花紅杏花白》的主題,以伴奏的手法進行發展。歌曲中有大量的襯詞“啊個呀呀呆”就是山西“開花調”特有的。在伴奏的時候要考慮到作品的這種特殊性。

(二)戲曲元素

戲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瑰寶,已經越來越多地與民族聲樂結合在一起,為了表現出戲曲聲腔的特點,不僅需要演唱者的努力,還需要伴奏模仿一些戲曲伴奏樂器以及戲曲的板腔特點,比如搖板等。歌曲《梅蘭芳》中就采用了搖板的伴奏形式。

(三)中國風格

這一類中國聲樂作品主題內容往往是在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或謳歌英雄事跡,或表達生活美好。這種作品往往現代味道十足,是民族風格與國際化的結合,比如作品《紅旗頌》。

(四)舊詞新唱

這一類歌曲指的就是大量的中國藝術歌曲。比如黃自的《玫瑰三願》《踏雪尋梅》等。多選用中國詩歌來填詞,然後譜寫新曲。比如北宋李之儀的《卜算子》就被創作為《我住長江頭》,這首作品的鋼琴伴奏編寫采用“緊打慢唱”,鋼琴伴奏如長江之水一浪強過一浪,通過和弦轉換將作品補充得更豐滿,推動作品發展的同時也很好地帶動了演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