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河南墜子的伴奏樂器及音樂(1 / 3)

河南墜子的伴奏樂器及音樂

學術論壇

作者:王俊霞

【內容摘要】河南墜子作為一種曲藝表演的形式,已有100多年的曆史,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流派紛呈,各有創新,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形式之一。文章對河南墜子的伴奏音樂做了簡單梳理,並對河南墜子伴奏樂器進行了簡單介紹。

【關鍵詞】河南墜子伴奏樂器伴奏音樂

河南墜子,是產生並流行在河南省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屬於漁鼓、道情類曲種。大約130多年前誕生於開封,至清光緒年間遍及豫東、豫西,在河南省大部分地區迅速發展,成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據筆者考證,其是由原先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道情、鶯歌柳、三弦書等曲藝形式相互結合,在音樂唱腔等方麵互相吸收融合後形成的。新的唱腔和音樂結構的出現,是河南墜子形成的標誌。

河南墜子的唱腔屬於板式變化體,以吟誦性的平腔為基礎,鮮明的徵調式為特征,唱念均以中州音為主,兼用少量的徽白,也吸收了一些普通話的字音。其表演形式以個人唱為主,伴奏樂器以墜琴為輔。河南墜子經過半個世紀的迅速衍變,已成為河南曲藝之首。它的唱腔清新淳樸、優美動聽,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貼近生活,易學易唱,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河南墜子的伴奏樂器有專職伴奏者使用的腳梆和墜胡,說唱演員使用的簡板、鉸子、矮腳書鼓與醒木等。其中,由道情改演河南墜子的藝人多用簡板擊節,由三弦書改演河南墜子的藝人多用鉸子擊節,由大鼓書改演墜子的藝人多用矮腳書鼓,醒木則多在說唱長篇書時使用。說唱表演的方式除了早期一個人演出的“單口”和後來發展出的雙人演出的“對口”外,還有三個人搭檔演出的“群口”,幾種方式各有適合的節目。隨著河南墜子演唱形式和唱腔的發展,河南墜子的伴奏音樂和伴奏樂器也逐漸豐富起來了,增添了各種不同的樂器,如二胡、揚琴、琵琶等。

一、伴奏樂器

河南墜子最有特色的代表性樂器是墜琴,又名墜胡、墜子弦、墜子嗡。其次是二胡、揚琴、琵琶,與墜琴並稱“四大件”。

墜琴:是由小三弦改裝而成的——去掉琴鼓上的蟒皮,代以銅木板,有兩根弦,用馬尾拉奏,奏起來有嗡嗡的聲音。墜琴有裏外兩根弦,裏外弦相差四度,裏弦定為2,外弦定為5,定弦為四度,前奏為“5-1”弦,唱腔則變為“2-5”弦。由於其常作五度轉換,所以藝人們說:“過板下五度,唱腔上五度。”墜胡主要是隨腔伴奏,有時加花,或用老少配等手法烘托唱腔,以增強藝術表現力。墜琴能靈活地上下滑奏。它發音有力、明暗兼備,富於音色變化,因而它不僅能表現粗獷熱烈的情緒,亦能奏出婉轉悠揚的曲調,模仿人聲更是它的特長。墜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是滑奏,許多裝飾音是滑奏出的,其音色特點使墜琴的音響效果與人聲十分貼近,善於表現抒情、悲哀、活潑風趣、幽默詼諧的感情色彩。

二胡:二胡也叫“南胡”或“胡琴”,發音柔和、音色柔美,在我國北方又有“嗡子”之稱(這大概是指它發音較低而言)。二胡有兩根弦,多是內弦用老弦,外弦用二弦,發音渾厚,音量也大。兩弦的關係通常是純五度,如1 5。但有時為了表達某種特殊曲調、特殊風格,也可以調成四度弦。如拉河南墜子、豫劇等,都是定成2 5 或3 6弦。二胡的演奏技巧十分豐富,可以演奏出各種滑音,常常用來表現抒情、幽默、悲哀、思念的情緒。

揚琴:揚琴也叫打琴,是我國流傳很廣的民族器樂之一。由琴蓋、滾軸板、半音碼、琴鍵等構成。由於流派、風格的不同,表現手法及追求效果的不同,演奏方法也有不小的差異。當今流傳最廣的方法是:三指持鍵法。琶音及分解和弦,是揚琴最善於表現、演奏效果最佳的一種手法。揚琴的音域寬廣、音色純美,具有豐富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