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戰略合作,訂單培養”模式。根據學校和劇團共同簽訂的人才培養協議,學校負責招生和製定教學計劃,學生第一學年至第四學年在學校學習文化課和專業課,第五學年,學生由學校委派的專業教師帶隊到劇團學習劇目課和實習演出。從2002年起,廣西藝術學校先後與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成都軍區戰旗雜技團簽訂了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為部隊劇團辦班3個,共培養人才85人,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這種模式實現了學校招生與學生就業同步,學生技術“接口”劇團標準,學校按劇團的用人標準和要求組織招生和教學,為劇團量身定做培養技能型人才。
(三)通過實施校團一體化合作辦學,結出了豐碩的教學成果
廣西藝術學校依靠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成都軍區戰旗雜技團、廣西雜技團、桂林市雜技團等著名雜技團,緊密推進“校團聯合”辦學夥伴關係,積極創建和探索雜技表演專業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於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準確,教育教學方法得當,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迅速,近年來,學校在各級各類重要專業比賽中,獲得了累累碩果:
2005年,節目《壯鄉大跳板》榮獲“金獅杯”第五屆全國雜技大賽銀獎、廣西人民政府第四屆文藝創作獎“銅鼓獎”。
2006年至2007年,2002級雜技一班在成都軍區戰旗雜技團實習期間,冼文濤、周開智等4位學生被選送參加中央電視台2007年春節雙擁晚會和元宵晚會的演出。周開智、何琳琳兩位學生還代表戰旗雜技團參加第十二屆全國“文華杯”比賽,主演的雜技節目《吊環》榮獲金獎。2002級雜技二班在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實習期間,有6人參加了中央電視台雙擁晚會,8人參加第十二屆全國“文華杯”比賽,分別榮獲金獎和銀獎;9人參加了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大型雜技舞劇《天鵝湖》在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2005—2006年度“十大精品劇目”的演出,節目獲得了“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獎。
2010年,教師李豔榮獲意大利國際魔術大會二等獎。學校榮獲第一屆廣西雜技(魔術)比賽優秀組織獎和3項二等獎,榮獲2010年“紅銅鼓”中國—東盟藝術教育成果展演雜技類節目3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5個三等獎。
2011年,節目《圓桌溜冰》榮獲“2011年全國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才藝展示活動”金獎;《夢幻翩翩》榮獲第八屆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競賽中華才藝展示一等獎。
2012年,節目《春之語》榮獲第二屆全國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教學成果展演比賽金獎;《萌芽寄語》榮獲第九屆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競賽中華才藝表演一等獎。
2012年,雜技與魔術表演專業被評為廣西自治區級示範性專業。
三、校團一體化辦學的措施和方法
(一)共同製定人才培養方案
雜技表演專業原來的人才培養方案是根據文化部、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藝術學校部分專業指導性教學計劃(試行)》(1995年)製定的,這個版本的方案適合學校教育,但培養的人才不一定適合用人單位的需要。在校團一體化中,學校打破了原來閉門造車培養人才的局限性,邀請合作劇團,根據各劇團不同的人才需求,共同製定切合實際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一同招生組班,一同組織教學,一同考評學生,使畢業生與劇團的工作崗位相適應、與演出市場的需要相適應,培養出符合劇團需要的人才。
(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形式的確立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教育部在《關於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教職成[2006]4號)中提出的職業教育改革精神,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校期間一麵學習理論一麵到企業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縮小學校教育與企業崗位能力需求的差距,達到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用工要求的無縫對接。廣西藝術學校根據雜技表演專業的特殊性,安排文化課和專業課的教學時間:在第一至第八學期,1至8節學習專業技能,9至10節學習文化知識,或者早上和晚上安排專業課,下午安排公共文化課;在第九、十兩個學期,全班安排到劇團參加頂崗實習,參加劇團的排練和演出。實踐證明,這種分塊學習的方式,更大程度地集中較多的時間單元,使學生能集中時間、精力掌握一項知識或技能,克服了學生在專業教室與文化課教室兩頭跑,兩邊都緊張、勞累的弊端。
(三)共同開發課程體係
校企一體化的深度合作就是要開發出適合各個劇團不同需求的課程,以培養出符合不同教育目標的人才。在合作教學前期,學校和劇團分別委派人員對合作班級的專業課程進行研究商定,以實際演出需要排定節目,以節目為中心,根據節目開展訓練。學校根據節目課的特點,要求教師在節目課教學中穿插完成理論課的教學任務,構建出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學校改變基於專業體係的教學內容編排方式,構建了雜技專業基於工作特點的教學內容體係。
(四)構建以工作能力為主要內容的質量評價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