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動畫片想象力缺失問題
學術論壇
作者:田明星
【內容摘要】動畫來源於想象,想象力是動畫藝術的靈魂。但由於藝術理念的落後和國產動畫商業體製的缺陷,很多國產動畫作品的藝術層次相對較低,動畫創作缺乏創新精神與想象力,始終脫離不了傳統文化理念的束縛,使得國產動畫在世界上的地位直線下降。因此,提高國產動畫作品的想象力,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片創作模式刻不容緩。
【關鍵詞】中國動畫想象力缺失原因
一、中國動畫片的發展現狀
(一)中國動畫的興起與發展
早在20世紀2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動畫創作之路,是世界上較早拍攝動畫片的國家之一。在上世紀40年代動畫創作的萌芽階段,動畫電影的先行者萬氏兄弟製作的動畫片《鐵扇公主》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響,成為早期動畫創作的經典作品。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相繼出現動畫製作的高潮階段,很多優秀的帶有中國古典色彩的動畫作品給人們帶來一場新的視覺盛宴。尤其是一批根據中國古典神話改編而成的動畫片受到了國人及外國觀眾的熱烈歡迎。繼而產生了許多研究動畫的文學流派,從經濟文化和教育藝術等多個領域研究動畫,但是還沒有形成對國產動畫的一個係統性理論研究。從數量上來看,國產動畫片在過去的10年間總共生產約為4.5萬部;從質量上看,很多優秀的動畫作品如《西遊記》《我為歌狂》等作品帶給了很多國人美好的童年回憶。
(二)中國動畫片的製作特點
國產動畫片的製作流程講究的是快速、多產和實惠。將一整套動畫製作的工藝流程加以簡明化處理,在設計動作和人物對白上,將動作和人物表情盡量簡化,有效降低製作成本,並且可以在多個場景下重複使用,節省了製作的時間和精力。這種流程將某些動畫製作變得過於粗糙,例如眾所周知的《葫蘆娃》係列動畫片,在故事情節的設計上匠心獨運,但是在畫質和人物表情的刻畫上,以及一些動作神態的勾勒上還做不到精益求精。在早期的國產動畫製作道路上,動畫的生產和製作是以藝術為理念的,純粹商業化的動畫製作幾乎為零,因此在製作的質量上還是有一定保證的。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時代的到來,動畫片也逐漸走向了商業化。在各種商業利益的驅動下,生產製作商大多將目光投注於如何降低生產成本以及如何製作更多的動畫片上,而忽略了動畫片的質量,使得動畫片的製作工藝流程越來越簡單化,近年來風靡全國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係列在中國市場上大行其道,受到了很多兒童的喜愛,其製作工藝質量比以往大有改進,畫麵的製作也更為精致,且人物形象的刻畫和故事情節的設計都富有創意,但從局部的勾畫和背景顏色的過渡上看,還存在著一些缺陷,這與許多製作精良的美國動畫大片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三)中國動畫片麵臨的挑戰
近十幾年來,我國在動畫片產出的數量上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與國際水平相比還存在著很大不足。例如美國的迪斯尼係列動畫片,往往采用高投資和精良的設備來製作,效果不言而喻;就日本而言,其豐富的想象力、新穎的故事情節和細膩的情感構思在全球引起了極大反響。然而,國產動畫片始終不能突破觀念上的局限性,故事情節幼稚可笑,沒有邏輯性,將一些被拍爛的中國古典名著及神話故事反複翻拍,使國產動畫始終遊走在舊時代的邊緣,得不到進步。近幾年來,國產動畫片的供需矛盾與日俱增,據某項統計資料顯示,我國3億多兒童平均擁有動畫片的時間大約隻有0.0032秒,然而在日本及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兒童人均擁有動畫片的時間為7.5分鍾左右,數字上的巨大差異表明我國的動畫片製作數量還遠遠達不到國內與日俱增的需求量,同時在質量上,相對於幾十年前而言,總體水平沒有明顯的提高和進步。
二、中國動畫片想象力缺失的原因
(一)人物與情節刻畫貧乏
國產動畫片被認為是缺乏想象力的作品,其原因有很多,然而最直觀的因素還是在動畫片本身。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和令人沉醉的故事情節這兩個方麵是否具有創造力是檢驗一部動畫是否成功的標誌。從那些經典的國產動畫片來看,一些豐滿的人物形象更能讓觀眾懷念,例如與蛇精鬥智鬥勇的葫蘆娃,還有劈山救母的沉香,這些國產動畫片中的經典形象都給幾代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憶,直到現在也讓人津津樂道。然而,近十年的國產動畫市場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基本沒有出現特別經典的動畫作品。就近年來大熱的國產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而言,這已經算是比較成功的作品,在人物和故事情節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創新。動畫片的敘事結構應該具有靈活的特性,講究的是圍繞一條主線和幾個中心任務展開情節設計。以日本著名漫畫家宮崎駿的作品為例,其動畫設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往往是清新而溫暖,畫風精致優美,能讓觀眾陷入故事情節中無法自拔。在故事中其宣揚的是一種純淨的理念,不但包含心靈的純淨,而且體現對於環保的認知,這樣深刻的寓意再加上豐富的想象,必定會受到全球各個年齡層人士的喜愛。以一部《千與千尋》為例,千尋和小白龍的善良與純真、無臉人的創意形象等都刻畫得耐人尋味。這是國產動畫片需要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