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研討式美術教學模式中的角色定位
學術論壇
作者:唐長安
【內容摘要】文章從時代賦予教書育人的新內涵出發,緊緊圍繞研討式美術教學模式,著重探討了美術教師的角色定位,指出為了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高等美術教師不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成為學生獨立思考的培養者、學生創造思維的引導者、課堂討論的催化者等多重角色的承擔者。以期營造出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師生互動的新型師生關係,為社會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優秀美術人才。
【關鍵詞】美術教育研討式教學角色定位
當今,著力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已成為高校美術教育的首要任務。要適應時代對高校美術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師的工作職責變得多重,尤其在研討式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還應成為學生獨立思考的培養者、學生創造思維的引導者、課堂討論的催化者等多重角色的承擔者。這種角色的轉變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實現時代賦予教書育人的新內涵,筆者認為教師在研討式教學模式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角色定位。
一、美術教師應是學生獨立思考的培養者
隨著當代藝術的多元化,美術教育的觀念也有所轉變,高校美術教育的目的不再是教學生如何畫畫,而是更多轉變為對學生的藝術思維、藝術綜合修養和創造能力等方麵的培養。繪畫技巧不再是衡量美術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觀念表達逐漸成為現代美術家關注的重點。因此,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審美個性和創新精神以及增強其藝術判斷力,則應該成為現代高校美術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這種教學理念下,教師應盡可能去激發學生的心智,啟迪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學生的綜合性美術知識與審美能力的培養。
通常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中,往往重教輕學,學生圍著教師轉,教師圍著教材轉,學生在教學中常常是被動地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常常被抑製,鮮少有獨立思考的機會。而在美國的一些美術學院,對待教材的態度則截然不同,教師往往不對教材進行無意義的重複,而是會根據教材的內容再額外指定一些參考書,讓學生將教材和教參中不同的內容和觀點進行比較和思考,並組織大家討論,隨後再幫助學生進行分析和指導。這種教育方式促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而教師又不拘泥於課本的知識,著力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較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索和研究,鼓勵學生敢於向教師挑戰、向書本挑戰、向權威挑戰。
二、美術教師應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引導者
創造性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美術的一切實踐活動,包括構思、創作、表現、欣賞等環節,都離不開創造性思維活動。美術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注重對學生個性與創造精神的培養,通過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因此,美術教師應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引導者。
教師首先要改變教學內容與方法,以培養發散性思維為出發點,加大思維訓練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創作(設計)思維的靈活性及獨創性。例如在繪畫領域,存在諸多的風格與流派,它們之間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千差萬別,這種多元化的藝術思潮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美術創作。這就要求教師給予正確的梳理和引導,在博取眾家之長的同時,還能對之有選擇性地分析和提煉,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增長知識,開闊視野,並能推陳出新進行繪畫創作。其次,教師能夠采用設疑式教學,即通過提問來組織課堂教學。教師的提問也需要有技巧,難易要適度,既要涵蓋教學內容又能讓學生充滿興趣,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得到新的發現和啟迪,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美術教師應是課堂討論的催化者
教育不是灌輸,應是交流與互動。在研討式教學模式中,美術教師應是促成課堂討論的催化者,盡量鼓勵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思考,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而教師則起主持的作用,把握課堂的靈魂。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師生雙方相互溝通、啟發和補充,分享彼此之間的思考、創新和知識,共創一種良好的、活躍的課堂氣氛。同時,恰當的討論與交流能讓學生克服口頭表達時的緊張和恐懼心理,能訓練學生清晰的思維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事實上,在美術教學中,學生許多創作理念問題、技術取向的問題都會在交流中產生和明確。學生在傾聽、質疑、交流、討論中能夠不斷豐富、加深對美術作品的體驗。教師需用一種包容、開放的心態創設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和交流,讓學生能從富有藝術生命力的作品中,看到藝術家應具備的品格,能用藝術的方式感覺世界,懂得用自己的思想、藝術語言表達對人生的感悟,展示智慧所在。最後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給出意見和建議,並可以提供一些反省的問題來進一步促進學生思考能力的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暢所欲言,又為教學帶來了一種“釋放”,這種“釋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教學內容既不再拘泥於教材,也不局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學生的學習空間得到拓展,課堂教學的效率得到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激發,審美能力得到提高,從而達到一種較理想的互動性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