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分析法在繪畫中的應用
學術論壇
作者:劉維維
【內容摘要】毛澤東曾經說過:“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當然這隻是一個假設,世界不可能沒有矛盾,矛盾是無處不在的。世界的發展與變化都是由矛盾的對抗而產生和推動的,這裏也包括繪畫藝術中的“美”。文章就是基於矛盾世界的本質,從宏觀剖析繪畫中的審美需要、客觀世界中“美”的矛盾本質,以及在具體操作中對矛盾分析法的應用和探索。
【關鍵詞】矛盾繪畫客觀美
辯證法中講矛盾是辯證統一的,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既對立又統一的本性,是其在人們頭腦中的正確反映。對立統一規律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效方法,毛澤東曾說: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就是教導人們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可見,矛盾辯證法同樣也是認識繪畫和從事繪畫創作的有效方法。
一、客觀“美”的矛盾本質
要看清客觀“美”的矛盾本質,就要同時知道什麼是主觀審美。客觀“美”是主觀審美的物質載體,是真實的客觀實在,沒有它就沒有“審”的可能。客觀“美”存在於矛盾世界之中。
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沒有世界就沒有客觀的“美”,人類也就無法“審美”。可見“美”是存在於物質世界之中的客觀存在,它是由矛盾關係的作用產生,也是由於矛盾的對抗才被主觀“審”到,因此沒有矛盾就沒有“美”。
沒有黑夜星光就不會璀璨,沒有孤舟的襯托大海也不會浩瀚;沒有綠葉的紅花總會黯然失色,失去了矛盾的對抗,事物就失去了產生美的動力。例如:花朵的美是盡人皆知的,但常言道:“紅花要有綠葉配”,這就是最樸素的對矛盾關係的利用,從色彩關係來講,花朵是通過與綠色葉片的對比產生的美感,從形體肌理來看,花朵表麵褶皺而富有層次的花瓣和平整的葉片表麵的搭配,會帶給觀者更加多方位的美感。其實審美的感受是複雜的,雖然是視覺體驗,卻不完全由視覺決定,往往還帶有嚴重的個體經驗。花的味道以及花朵的植物特征所帶來的聯想和文化意義,這些特征都會左右人的經驗,隨時帶入對花朵的審美中。花朵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具有的特征,如顏色、形狀、質感、味道、觸感、生長過程等這些特征不是根據人類的審美需要而變化的,這些物質特征之間構成的矛盾關係統統都是“美”的載體,人類的審美活動就是對這些矛盾關係的逐漸發現。
矛盾也有強烈的和模糊的,藝術創作就是要突出這種矛盾關係,有的花開得濃豔,有的就會暗淡。一杯水放了很少的鹽就會很淡,不容易嚐出來,其特征就不明顯、不易被發現。審美就要發現這種特征,雖然這杯鹽水的特征被削弱了,雖然其仍然具備這種特征的普遍性,藝術就是要發現這種特征來符合人類對此的期待。
二、藝術作品中的矛盾關係
藝術創作是人類勞動的特殊形式。其不同於人類的其他勞動生產,審美性是其區別於其他行當的最主要特征。繪畫創作是藝術創作中的一個主要門類,其主要特征是在二維的空間中捕捉、記錄及表現不同創意目的的形式。辯證法告訴我們:人類沒有憑空想象的能力。我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是源於這個物質世界,人類發明了飛機,是鳥類帶來的靈感;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是掉落的蘋果帶來的靈感,就連天才的愛因斯坦,也是基於對矛盾的思考才寫出了偉大的相對論。而藝術作品的靈感同樣來源於矛盾世界,繪畫就是在模仿和提煉現實中的矛盾關係。在畫布上,各種因素的矛盾關係在對抗中構成了繪畫,沒有矛盾關係畫布就變成空白。沒有色彩的對比、沒有高低變化的肌理、沒有粗細疏密的線條,自然也就不存在“美”,所以在繪畫創作中合理地運用矛盾關係是十分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