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析梵高繪畫處理矛盾的藝術(1 / 3)

試析梵高繪畫處理矛盾的藝術

學術論壇

作者:許正

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會麵臨種種矛盾。一幅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也就是藝術家藝術地、辯證地處理各種矛盾的過程。某種主張或流派的藝術開創後,對於如何解決創作麵臨的諸多矛盾,開創者大多沒有前人經驗可循,要從頭做起,這就對開創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僅有披荊斬棘、破山開路的勇氣,更要有把握與駕馭複雜深刻的矛盾的能力和超常的智慧,還要把完美地處理矛盾的結果用恰當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凝定在作品中——這個艱難的過程往往也是誕生偉大藝術家及其不朽藝術作品的過程。文森特·梵高正是在這樣一種過程中誕生的裏程碑式的藝術家,而他那些“充滿激情的美和力量勝過現在博物館裏一半的畫”[1]的不朽畫作也成為藝術史上的奇跡。

在後印象主義畫家中,最傑出的三人塞尚、梵高、高更被稱為“後印象主義三傑”。是塞尚最先打破了之前漫長的藝術發展史上寫實主義繪畫原則,把注意力轉向表現自己的主觀世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給予塞尚極高評價,稱之為“現代藝術之父”。但在現代藝術手法的開創上,作為先驅者的塞尚還是拘謹的、小心翼翼的,比如,在其作品中,沒有看到大尺度的藝術變形。而真正開啟現代藝術手法之路的當屬梵高。縱觀整個人類藝術史,或許可以大膽地說,在其繪畫中所表現的火一般燃燒的生命激情無人可比,在大膽探索現代藝術表現手法,運用藝術變形表現生命激情方麵的創新亦無人可比,其所開創的心靈表現藝術既呈奇崛之美、震撼人心,又天真自然、圓融灑脫,把現代繪畫從塞尚那裏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而梵高的這些獨樹一幟的藝術創造,正是其高超地、辯證地處理創作過程中諸種矛盾的結果。

一、人生體驗與藝術表現嚴重錯位的矛盾

梵高的一生是充滿悲劇性的極端困厄的一生,但其卻放棄了通過繪畫來宣泄痛苦的救贖之路,而寧肯讓自己的心靈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在畫作中處處表現出與其人生體驗反向的對生命的熱烈讚美、蓬勃向上追太陽的生命熱力、明亮歡快的情感——也就是學界所稱的生命激情,而這過濾和沉澱了痛苦的生命激情顯得更加沉實、堅韌、厚重。

對生命、對藝術,梵高有無與倫比的熱情和愛。有這種極致的熱情和愛的人,不一定都成為精神分裂症患者,而梵高的精神分裂症卻與這種熱情和愛有割不斷的聯係。梵高是那麼熱愛人生,但是,人生給予他的卻是一次次無情的打擊。梵高懷有悲天憫人的仁慈心腸,卻為社會所不容;一次又一次工作,均遭到被辭掉的厄運,這使其在經濟上失去了來源,隻能靠弟弟提奧有限的接濟勉強維持生存;其情路坎坷,在兩性關係中屢遭挫敗;其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這使其深感死亡的陰影時時徘徊在身邊。

有很多藝術家走的是“存在——反映”之路,如果生活中有痛苦,那麼藝術家往往會通過藝術作品反映自己的痛苦。痛苦是可以得到或部分得到釋放的,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句俗語:“哭出來就好了”。但梵高不屑於通過藝術表現現實之痛,無意走“存在——反映”之路,於是,那些接二連三的痛楚便被囚禁在內心了,誰能說這和他的自殺沒有聯係呢?愛到極處,得不到,會痛到極處,痛得不到宣泄,會迷狂,會誕妄,梵高37歲自殺,絕非偶然,正是痛到極處的結果。但梵高奉獻給世人的卻是明亮燦爛的藝術,其走的是表現主義之路,著意表現的是心中的愛與激情。這種愛與激情在現實中處處受壓抑,其轉而把這種愛與激情噴湧到畫布上,使之在藝術作品中勃發與升騰、凝定與塑形,可以說,那被壓抑、被禁錮的生命激情就如地下岩漿一樣,被壓得越深、被禁得越緊,其噴湧的力道就越大,畫作的感染力也就越強。在形式方麵,梵高多用動感極強的筆觸,把靜態的物象“擬人化”,賦予靜物激動的表情;在顏色運用方麵,他喜歡用大片絢爛與亮麗的顏色,這兩方麵的處理都使其畫作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感官愉悅,洋溢、勃發著激情、力量與美,甚至使觀者激動起來,像孩子一樣單純起來,忘記俗世,進入童話與詩一般的美的境界。《星月夜》是如此,《向日葵》《開花的栗樹》《有雲雀的麥田》《麥田與收割者》等畫作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