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繪畫材料工具的應用及發展
學術論壇
作者:張偉紅
【內容摘要】六朝以前的繪畫主要以裝飾紋樣的形式存在,服從於不同的工藝技術條件和實用功能。六朝時期隨著繪畫藝術的獨立,使藝術性成為繪畫的基本價值。六朝的藝術實踐極大地拓展了材料工具的應用空間,為古老的工具賦予了新的生命和價值,提出了新的命題,表現了藝術形式應當服務於內容的精神實質,對於中國繪畫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六朝繪畫工具材料
中國繪畫的工具材料,簡單地說就是文房四寶以及色料和膠料。如果單就技術而言,這些工具材料的應用從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周禮》記載,周代已有赭石、朱砂、空青等顏料品種;戰國楚墓中出土的毛筆就已經近似於當今通用的毛筆;而湖北雲夢地區出土的秦墨還配有石硯。到六朝時期,除了紙張還沒有普及外,其他工具材料的形製已經相當成熟和完備,整個六朝時期在技術層麵上並沒有做出什麼重大的貢獻和突破。
六朝是生產、生活、科技史上實實在在的亂世,但同時又是思想精神藝術的盛世。六朝的意義不在於技術層麵上,而在於其對這些工具的應用和升華。六朝的藝術實踐極大地拓展了材料工具的應用空間,為這些古老的工具賦予了新的生命和價值,並在玄學的推動下將它們從“術”的層麵提升到了“道”的高度。
一、六朝以前美術狀況
六朝以前的美術,主要可分為紋樣和繪畫兩大類。紋樣就是依附於各種器物之上的裝飾圖案,屬於工藝美術範疇。原始社會的彩陶,奴隸社會的青銅器,以及服飾(染織)、木器、陶瓷、皮革、漆器等載體都需要裝飾,在不同的工藝技術條件下,不同材質尺寸規格的器物對裝飾紋樣的需要各不相同,因此出現了不同風格和特點的紋樣造型。而作為平麵繪畫的原始岩畫、地畫、壁畫、戰國和漢代墓帛畫,以及漢畫像、石畫像磚等,內容以記事和政治宗教故事為主,為了把故事講完整,其主體造型一般都是作為一個識別符號出現的,同樣也形成了符號化和紋樣化的基本特點。這也說明當時的美術隻是處於工具地位,並不具備獨立意義的藝術價值。
二、六朝美術創作指導思想的變革
六朝是繼戰國之後中國思想精神藝術的又一個盛世。在偏安的政治體製下,玄風大盛“與尼父爭塗矣”,[1]除了對“明教自然”“本末動靜”等重大哲學命題的探索外,玄學的另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把人從儒學的整體社會屬性中解放了出來,強調了自然人的個體屬性,獨立的內涵與外延,形成了個性獨立與解放的時代風尚。當人一旦獨立,人的自然屬性如形貌、氣質、格調、性情、精神狀態等,以及形而上的神情風致,這些以前被忽略了的屬性就成為了全新的藝術表現內容。“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如孤鬆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2]其他如“壁立千仞”“玉樹臨風”等,已經完全進入了審美的層麵。內容決定形式,新的表現內容使美術乃至文化的發展發生了質的變化。
一旦人物的形貌、氣質、格調、神情風致等審美要素成為了繪畫的基本表現內容,造型的信息量必然呈幾何級數增加,舊的表現手法和規格樣式根本容納不下也表現不了這麼多內容了,必然引發繪畫形式語素全方位的變革。尤其是由形入神的探索過程,使繪畫完全脫離了傳統的裝飾屬性,從而使藝術性成為繪畫的基本價值,這也是繪畫擺脫工具地位,作為獨立藝術的開始。
三、繪畫材料工具的應用及發展
六朝以前,繪畫大多是以圖案的形式依附於各種器物之上的,受限於器物自身的材料工藝屬性,自從獨立後,繪畫開始擁有自己專門的工具材料和承載物,不用再受到其他工藝技術的製約,這就為創作者主動地創造和表現提供了條件,繪畫變得像寫字、作文一樣簡單方便,可以使作者的主觀意識和心理感受及時準確地得以表現,“得乎心,應乎手”。這也就吸引了大量作者參與繪畫,尤其是文人的參與,為中國繪畫走向主動與自由指明了方向。
傳統的筆、墨、色在繪畫探索過程中都被賦予新的內涵。謝赫六法中第二法便是“骨法用筆”。“骨法”一詞源於相學概念,指通過人物的骨相所體現出的身份氣質;而謝赫的“骨法”則是指通過用筆的準確性、力量感和藝術變化來表現對象的結構、體態以及表情,最早專指人物畫,後來擴展到山水花鳥等各個繪畫領域,成為中國畫本體係統的重要內容。謝赫之前傳統的線條為均勻綿密的“春蠶吐絲”式,謝赫以後出現的張僧繇的“點、曳、斫、拂”、曹仲達的“曹衣出水”以及吳道子的“離、披、點、畫”,都是對中國畫用筆方法的極大豐富,從實踐應用上將毛筆這一民族特有的書畫工具提升到了藝術層麵的高度,並形成了獨特的而又係統完整的美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