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漆畫在當代繪畫中的發展與借鑒
學術論壇
作者:王睿
【內容摘要】中國漆畫是由傳統漆器衍生出來的新畫種,其兼有繪畫和工藝的雙重屬性,不但有著深厚的漆文化根基,同時又具備當代藝術的共同特征。中國漆畫曆經幾十年的發展、壯大,但仍屬於年輕的畫種,其在題材內容、形式語言、作品內涵方麵都不及其他畫種的影響力。文章旨在保留漆畫本體語言的同時,借鑒、吸收其他畫種發展壯大的經驗,逐步完善其藝術形式,最終能與國畫、版畫、油畫一樣,在造型藝術中建立起自身完整、成熟的創作體係。
【關鍵詞】中國漆畫當代繪畫發展與借鑒
一、中國漆畫概要
中國漆畫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南信陽2000多年前戰國的彩繪漆瑟殘片。當時的漆畫作為裝飾紋樣依附於漆器而存在,雖不是當代繪畫意義上的漆畫,卻是中國漆畫的母體。20世紀上半葉,國際漆畫運動對於中國現代漆畫的誕生起到催化作用。二三十年代,雷圭元、李芝卿和沈福文先後到日本留學,他們創作了一係列富有啟示性的漆畫作品,現在成為中國漆畫的技法基礎。作為漆藝創造者的中國人意識到,漆畫也可以發展為獨立的繪畫形式。1962年越南磨漆畫來華展出,讓中國人看到了耳目一新的漆畫作品,給中國畫家與廣大觀眾以全新感受:漆畫不再局限於表現傳統紋樣,更能描繪出各類生活題材及表達出作者的精神內涵。全國第六屆美展,漆畫正式確立自己的地位,從此漆畫成為獨立的繪畫種類,進入了純美術的領域,從而也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中國漆畫在當代繪畫中的發展與借鑒
中國漆畫脫胎於漆器,曆經50餘年的發展成為最具包容性的畫種,它有著豐富的表現力、鮮明的民族性和強烈的現代感,是藝術與科學、繪畫與工藝的完美結合。它那獨特的工具材料和繪製技法造就了渾厚神秘的東方風采、豐富奇異的肌理效果、撲朔迷離的意境韻味,有著畫筆達不到的妙趣。當然,中國漆畫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技法上因循守舊,拘泥於過去的雕、嵌、堆、繪,滿足已有的工藝特性,沒有從當代繪畫中的大環境下多元化地發展中國漆畫。漆畫,是以“漆”這個材料物質依托的畫種,我們不能單單以漆作為其獨特的生存空間,恰恰要利用“漆”具有粘稠度包容性來發揮它與其他材料的兼容性,以此來加強漆畫的表現力。漆畫作為繪畫,與中國畫、油畫、版畫的要求並無二致。倘若中國漆畫僅僅停留在材料和技法的表現上,或亦固守在亭台樓閣、神仙仕女、花鳥魚蟲等傳統紋樣上,遠離生活情趣,與觀者思想感情脫節,缺乏畫家的個性語言,那麼漆畫就不能在繪畫領域獨樹一幟,隻能作為裝飾工藝品而存在。
中國漆畫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幾十年的發展中立足畫壇,取決於當代繪畫品類對漆畫的影響,更是年輕的漆畫在當代繪畫中不斷學習、汲取養分的結果,由此造就了漆畫獨有的美學品格。曆史上任何一個畫種的確立和成熟,都需要時間的考量。相比之下,漆畫的發展相對較晚,作品量少,傳播廣度與影響力比較弱,理論研究和宣傳力度也不夠。因此,漆畫家必須遵循藝術個性和藝術規律,既要掌握好漆畫的本體語言,更要加強繪畫修養。麵對中國漆畫存在的問題,我們應通過與其他成熟畫種對比、借鑒的方式解決問題。
第一,材料技術擴充。材料與技術最能體現畫種的特色與本質,所以漆畫家一定要利用好漆的獨特語言,使漆畫具有其他畫種不可替代的材質美感。漆畫與版畫有某些相似之處,它們都是通過不斷地深化技術、拓展材料來實現自身的一次次嚐試性變革。版畫在探索製版、材料等技術方麵不斷求新,出現了平、凹、凸、印痕、印版、複數性多樣的本體語言。漆畫亦同理,不要局限於某些技法和材料的專攻,要尋求材料、技法與主題相符合的新方法,凡是與漆能相融的材料都可以進行大膽的創新,如布、麻、魚皮、樹皮、金屬絲等都是很好的入漆材料。然而,漆畫入漆材料的運用並不是盲目的,要從繪畫的角度進行粘貼、打磨、刮痕來營造生動的畫麵氣氛。新生漆的加入,使漆畫的色彩更加豐富,更能準確詮釋出藝術家的情感表達與思想內涵。技術上,漆畫家在繼承傳統漆藝的技法上更充分利用了漆的流淌性、膠粘性、化學反應性,使漆畫在視覺上更具感染力。總之,合理恰當運用材料定會增強漆畫的表現力,拓寬漆畫的審美範圍。